文章摘要:
最早的对灸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能检索到的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
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那么,灸法到底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文献典籍对此都有哪些记载?艾灸为什么能发挥针、药不能起到的疗效?现代医学是如何揭示灸疗奥妙的?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作为典型的中医学外治法,所谓灸法,就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做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疗历史悠久,堪称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考证,艾灸疗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有关艾灸的起源,虽然还缺少可靠的资料印证,但目前多数学者推断,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
灸,《说文解字》解释为“灼也”,是用火烧灼的意思。在远古的时期,华夏大地的先人们在狩猎、烧烤动物,以及用火取暖的过程中,可能因偶尔不慎被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其它部位的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人们逐渐意识到灼烧的功效,进而主动地以烧、灼、熏、烤之法来医治一些病痛,这恐怕就是最原始的灸疗了。
而最早的对灸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目前能检索到的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其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及心痛、癫狂、咳血、耳聋、瘰疬、癃、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用灸疗之法。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介绍。《灵枢·官能》篇中特别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病疗伤中的地位已超过针刺之法。
从两晋至唐宋,进入到我国针灸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一方面,灸疗专著大量出现,许多灸法典籍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医籍中灸法占据的分量不断加大。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且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其灸方就占了94条之多,可见灸疗在当时临床应用是非常突出的。
明清时期,我国针灸医学从成熟逐步走向衰落,但这一阶段也是我国针灸史上重要的文献总结时期。如清人廖鸿润的《针灸集成》,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史料,予以分类编排。如制灸法一节,就选录了《医学入门》、《医方类聚》、《局方》等多种前人的著述。在继承前朝灸法的基础上,明清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涌现出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桃枝灸、桑枝灸、药锭灸等新的灸疗方法。
在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偏见,针灸疗法的发展逐步受到限制和打压。清代后期的君王们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在太医院等官方医疗机构中废止了针灸,导致整个针灸学的衰落。但由于灸法本身具有的“简、便、验、廉”等多种优势,在民间仍广泛流行,并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故使得灸法的“火种”得以保存下来。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使得古老神奇的灸法“春风吹又生”。特别是近20年来,灸法防治疾病范畴进一步扩大,防治病种迅速增多,用灸法防治各类病证已超过300余个,遍布于人体各个系统。当下,灸法防治的病种已不仅局限于一般常见病,还被尝试于抗肿瘤及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解决了多种现代医学为之束手的疑难问题。
“祖国医学认为,艾灸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经活络、活血助阳、回阳固脱、消瘀逐痹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这是中医学对艾灸的认识。随着现代科学对灸疗的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主要被锁定在药物特性和艾灸热辐射特效等两方面。
艾绒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具有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的热能,既可抑菌、杀菌,又可通过艾火的热力,对经络腧穴产生温热刺激,达到疏经通络、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尤其适合于虚寒类病证。
科学研究则证明,艾灸燃烧时产生一种近红外线,这种近红外线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养生和治疗的物理因子,其辐射能谱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更深,可多达10毫米,并借助皮下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加广泛的部位,易被人体所吸收。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还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艾灸的继承与创新增添了许多新元素。除了传统的雀啄灸、回旋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疗法外,人们还陆续研制出“脐灸乐疗”、“五季阴阳贯通灸法”等方法,前者是通过独特的中药复方艾柱、特色的中药药油、特定的药用穴位,配合中医五行音乐,治疗便秘、失眠、痛经、肥胖、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慢性病;后者将灸法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更是收到了温经通络、调理脏腑、顺畅气血、平衡阴阳的疗效。
“诸病疼痛,一灸了之。”相信凭借“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精髓,古老的灸法在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后,必将在医改的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手段。
推荐阅读
艾灸的驱寒效果我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艾灸对于膝关节炎是不二之选。取穴:痛点和肾俞穴,艾灸取穴为膝关节周围和局部压痛点和肾俞穴,可以选择用隔姜灸,也可以选择清艾条温和灸...
艾灸不但能够调理肠胃病更能作为一种养生保健方式养护肠胃,做到“治未病、不生病”,急性肠胃病调理艾灸这四大穴位轻松缓解疼痛,赶紧学起来。...
阅读全文>>
2021-11-21 20:59:04
单桂敏艾灸治疗耳鸣针灸治疗,取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诸、太冲、上述穴位,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加电刺激。 ...
阅读全文>>
2021-11-14 19:31:34
三阴焦(交)是人体一个穴位,对其进行艾灸有助于调和气血以及通经活络。三阴交不仅是在艾灸的时候经常用到,在针灸的时候叶常用。对三阴交做艾灸可调经止痛,还有安神的效果。艾灸三阴交的好处,还有哪些呢?艾灸三阴交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广泛,有的人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说常见的癫痫或者是神经衰弱,又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等,通过三阴交艾灸能够有疗效。还有一些妇科疾病,向女性月经失调,或者是痛经,亦或者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同样能够艾灸三阴交治疗。...
阅读全文>>
2021-09-27 17:59:50
艾灸疗法是指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作为施灸材料,或配合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艾灸的作用及适应证与针刺、药物一样都是十分广泛的,如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的急、慢性病均可辨证施灸。目前临床上以治疗寒证、慢性病及一切阳虚久病者为多。...
阅读全文>>
2021-09-27 16: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