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问题解答*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可联系。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 > 艾灸疗法 >

什么是透灸法?看了此篇就全都明白了!

来源: 艾灸疗法 86 ℃ 作者:大圣

文章摘要:

透灸法是在施灸时,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

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艾条灸、隔物灸逐渐代替了古代的直接灸法,每穴3~7壮(艾炷灸),或悬灸15~20分钟(艾条灸),这些规定对规范操作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对其应有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尤其是对难治病的治疗。
透灸法  
笔者总结透灸法治病,不仅灸后不留疤痕,痛苦小,而且患者感到舒适,疗效显著,病人易于接受,现介绍如下。  
透灸法操作  
透灸法是在施灸时,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  
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现灼烫感;在施灸的过程中,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瞒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每次施灸一般需要50分钟左右。  
艾灸时,仅皮表有热感,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透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病人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根据病情和施灸部位,可以选择具体操作方法。  
一、艾条灸  
施灸时,先在选定的穴位周围寻找嗜热点,当患者有渗透、舒适、传导的感觉时,固定在该点施灸,直至出现灼烫的感觉,以皮肤潮红为度,再灸下一个穴位,每次灸1~3穴,时间约50分钟。此法可用于头部、躯干、四肢。  
二、艾箱灸  
将一根艾条截成5~6段,点燃放在艾箱中,将艾箱放在选定的部位上施灸,直至局部皮肤均匀的汗出、潮红为度,一般需要50分钟以上。此法用于腹、背等躯干处,或肩、肘、腰、膝等大关节部位。  
三、艾炷灸  
首先用手在所选腧穴的周围按压,寻找酸困、疼痛的敏感点,或用点燃的艾条寻找嗜热点,然后在嗜热点上进行隔物灸,不计壮数,直至出现灼痛为止。此法可用在背、腰、腹部以及上、下肢肌肉丰厚处。  
透灸法的理论依据  
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疮,所以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晋隋时期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南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多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熯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  
可见灸疮的透发与灸量和机体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发灸疮说明灸量已足,而且机体对灸产生了反应,其病就能痊愈。  
基于以上认识,古人用灸,其量偏多。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肾风虚寒,灸肾腧百壮”、“水肿胀,灸曲骨百壮。”  
《千金翼方》:“鼓胀,灸中封二百壮。”  
宋代《太平圣惠方》也有重灸的记载,“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  
南宋·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法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才能祛病健身。  
现代研究证明大剂量施灸的作用显著。  
杨老师等对利血平化大鼠用不同量(强、弱)的艾灸刺激“足三里”,发现艾条强刺激优于艾条弱刺激。张老师等采用不同灸量刺激家兔观察全血组胺含量的变化,证明强刺激艾条灸可使家兔全血组胺含量明显升高;而弱刺激艾条灸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大。刘老师等以胃电为客观指标,观察不同灸质、灸量、灸法对胃电活动的影响,发现大艾条刺激能明显抑制胃电频率、振幅的增强(P<0.05、P<0.叭),而小艾条刺激仅能抑制胃电振幅的增强(P<0.05)。张老师采用灸法治疗阳虚小鼠,显示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的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灸15分钟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P<0.01)、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灸5分钟则无显著作用。  
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治时间从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其效果不同。  
临床案例  
例1:梁某,男,44岁,患者头晕2月余,伴耳鸣耳聋,四肢酸困无力,恶心,呕吐等。2月前,经当地医院检查无明显原因,按梅尼埃病治疗,当时症状有所缓解,1月后又复发,再用原法治疗不效,遂到某大医院就诊,颈部TCD显示轻微脑供血不足,脑CT、MRI检查未见异常。服中、西药疗效不佳,遂来我院针灸科求治。  
刻诊:患者头痛,四肢酸困发软,不能行走,头晕,耳聋耳鸣,伴恶心、呕吐、出汗,面色发白,舌苔黄腻,脉弦涩。  
诊断:眩晕(湿热蕴节型)  
治疗:灸百会。艾灸时患者自觉温热感随着灸量的增加,由百会向双耳部、后项部传到,当施灸65分钟(燃艾条1.5根)时,温热感又退回百会处,出现百会处灼痛难忍,第1次灸治结束。  
施灸过程中,病人有“如冰雪融化一样”的感觉。上法每天1次,治疗6次后,眩晕症状明显缓解,又坚持治疗11次,眩晕消失,耳聋耳鸣、恶心呕吐、四肢酸困无力、头痛等症也随之消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中医认为脑为经络聚集交会之所,十四经皆通于脑,湿热蕴结,气血运行受阻,清阳不升,脑络不通,则发本病。督脉统领诸阳,为阳脉之海;百会穴,为三阳五会,能调诸经之经气,是治疗眩晕之要穴;灸有通督振阳,祛湿散热,调整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可益脑髓、醒神智,治眩晕。  
例2:孙某,女,42岁,患者腹泻2月余,腹部隐痛,每日大便2~3次,不成形,经某医院直肠镜检,多次大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和大便细菌培养均未发现异常。曾长期口服黄连片、酶片、促菌生、痢特灵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院针灸科求治。  
刻诊:患者头昏纳差,腹胀腹泻,腹部隐痛,面色无华,身软乏力,大便稀溏,无坠胀感及脓血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等。  
诊断:泄泻,脾肾阳虚型。  
治法:灸神阙、关元,艾箱灸,每次灸2根艾条,约60分钟,经过3次治疗,大便每日1次,且已成形。食欲、体重均增加,腹胀、纳差、头昏等症消失,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关元乃小肠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二穴配伍,可温肾补阳,健脾止泻。  
小结  
透灸法是老师经多年临床观察,总结出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对难治病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曾名之为“重灸法”,根据近年的探索与研究,重灸只是一个量的观念,而透灸既含有量,又含有其透达肌肤,疏经通络,调节气血的作用,故提出“透灸”这一名词。其技术核心是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准确掌握施灸部位(或穴位)和恰当掌握施灸的剂量。

相关内容推荐

与”什么是透灸法?看了此篇就全都明白了!“相关图片

推荐阅读
艾灸治疗"膝关节炎"的方法

艾灸治疗"膝关节炎"的方法

艾灸的驱寒效果我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艾灸对于膝关节炎是不二之选。取穴:痛点和肾俞穴,艾灸取穴为膝关节周围和局部压痛点和肾俞穴,可以选择用隔姜灸,也可以选择清艾条温和灸...

艾灸三阴焦的好处

艾灸三阴焦的好处

三阴焦(交)是人体一个穴位,对其进行艾灸有助于调和气血以及通经活络。三阴交不仅是在艾灸的时候经常用到,在针灸的时候叶常用。对三阴交做艾灸可调经止痛,还有安神的效果。艾灸三阴交的好处,还有哪些呢?艾灸三阴交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广泛,有的人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说常见的癫痫或者是神经衰弱,又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等,通过三阴交艾灸能够有疗效。还有一些妇科疾病,向女性月经失调,或者是痛经,亦或者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同样能够艾灸三阴交治疗。...

艾灸疗法大全

艾灸疗法大全

艾灸疗法是指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作为施灸材料,或配合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艾灸的作用及适应证与针刺、药物一样都是十分广泛的,如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的急、慢性病均可辨证施灸。目前临床上以治疗寒证、慢性病及一切阳虚久病者为多。...

百科 艾草 技术 培训 加盟 穴位 资讯 学习 产品 图片 专题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