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临床上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先便后血,先血后便,或便血杂下,或单纯便血,均称为便血。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
便血
【概述】
临床上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先便后血,先血后便,或便血杂下,或单纯便血,均称为便血。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
便血一症,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不同,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后世《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寿世保元》将大便下血,血在便前,血下如溅,血色清鲜者,叫做“肠风”。《医学入门》与《血证论》等将大便下血,浊而不清,色黯不鲜,肛门肿硬疼痛者,称之谓“脏毒"。一般情况下,便中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中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而以血在便前便后来分血之远近并不可靠。
本症是多种肛门疾病的常见症状,如肛裂、痔疾、肛漏、肛痈等。
【症状】
(l)肠道湿热: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爽或稀薄,气味秽臭,或有腹痛,口苦,不欲饮食,胸脘痞闷,忍心呕吐,或见肛门肿硬疼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2)脾胃虚寒:便血色紫黯,甚则黑色,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肠道湿热便血与脾胃虚寒便血均表现为大便下血,但二证一热一寒,一实一虚,临床上不难鉴别。
(1)肠道湿热便血:多由饮酒食辛,过食肥甘,湿从内生,或因久卧湿地,屡犯雾露,湿从外来,皆致湿邪蕴结体内,下注大肠,化热蕴毒,灼伤血络,壅遏气血,而致本症。以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爽或稀薄,气味秽臭,不欲饮食,胸脘痞闷,恶心呕吐,或见肛门肿硬疼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便血:多由素体阳虚,劳倦过度,大病不复等因素,损伤脾胃阳气所致。脾气受损则统摄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以便血色紫黯,甚则黑色,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此外,本症应与下痢脓血进行鉴别:下痢脓血之症,多呈脓血杂下,并有突出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本症则表现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质,且无突出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第1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承山 |
48 |
30 |
双穴 |
会阳 |
54 |
50 |
双穴 |
第2天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第3天 |
支沟 |
48 |
30 |
双穴 |
上巨虚 |
48 |
3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第4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便血具有较好疗效,可起行气化瘀,活血止血的作用,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经常清洗肛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防治肛裂、痔疮、肛漏、肛痈等原发病。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