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真心痛是以心胸部位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疼痛的性质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疼痛剧者可引及肩臂、胸、咽等处。古称“厥心痛”、“胸痹”,现代医学称
真心痛
【病症概述】
真心痛是以心胸部位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疼痛的性质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疼痛剧者可引及肩臂、胸、咽等处。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甚者可见心阳欲脱之证,预后不良。古称“厥心痛”、“胸痹”,现代医学称之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治》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又“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其描述的证候表现皆与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相一致。本病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除年龄因素外,常与精神、神经、内分泌、血液、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生活环境、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外因的影响有关。
【病理阐述】
真心痛为心系本身的病变,其病因是心经受风冷邪气所致,或情志所伤,饮食失节等因素,致使气血瘀阻,血行不畅,从而发生真心痛。
1.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真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圣惠方》曰:“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忧思恼怒,必心肝之气机逆乱,一旦气机逆乱于心脉,而致心脉气血运行受阻,脉逆不通则痛。而气机之所以逆乱,其因来自七情过度,临床上每见情绪激动而诱发真心痛。
2.寒邪外袭
寒性凝结阻滞,又能收引。阴寒内侵既可伤及阳气使气血阻滞不通,又能收引血脉绌急,血行不畅,血脉痹阻而发生心痛。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指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千金方》说:“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心痛胸痹。”进一步阐述了心痛的寒邪致病作用。患者若平素心阳不振,卒受寒邪,邪袭虚脏,寒邪窃踞胸位,致胸阳失展,心脉凝泣,不通则痛。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膏梁厚味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灵枢•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说明饮食经脾胃作用后,其浓厚滋腻部分归养于心脉,它既可以助阳化气而有利,也可以生阴化浊而有害。饮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化痰生湿,日久可致痰湿上犯,阻遏血脉,引起真心痛。膏梁厚味皆滋腻辛燥之品,滋腻生湿,辛燥动火助热,故多食必致脾胃湿热内生,湿阻气机,热伤津液,进而又导致脾失健运,聚津为湿,湿热久酿而成痰浊,乘胸阳不足而上犯,使清旷之区,阳气失展,气机受阻,心脉闭塞而成心痛。
4.年老体衰
本病的发生与心、肾的阳气(功能)盛衰有关。因为肾为元阳,心为君阳,是人体阳气生发和统摄的两个重要脏器。四十岁以后,先有肾阳不足,继则心阳衰减,心肾之阳逐渐衰退,心阳衰则鼓动乏力,血运不利,渐致心脉闭阻,不通则痛。所以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
总之,本病的病位在心,其病理变化涉及脾肾两脏。病理属性可以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者,因于禀赋不足,年迈肾衰,营血虚少,引起心之阴阳气血虚损;标实者,系膏粱厚味,七情过激,劳逸失度,外受寒邪,产生气滞、血瘀、痰浊、寒凝,阻遏胸阳,闭塞心络,痹而致痛。因此,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是发病条件,表现形式是“脉不通”。本病的病机主要是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脉瘀阻,或平素心阳不振,寒邪袭于虚位,胸阳失展,心脉涩而不通。也可由中焦痰浊上犯,胸阳被遏,气机被阻,心脉不通。更可因忧思恼怒,气机逆乱,心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心血不足,心脉失养,心脉拘急而痛者,亦是本病常见病机之一。
冠心病怎么治疗
【灸疗辨证】
1.寒凝心脉
(1)症状表现: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畏冷,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肢末不温,冷汗出,气短心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苔薄白,脉紧。
(2)灸疗原则:温阳宣痹,活血祛瘀。以取手厥阴、手少阴、任脉和心、心包。
(3)灸疗处方: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膻中。
(4)随症加穴:①疼痛不止者,加郄门;②恐惧神烦者,加神门。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2寸长艾卷,从下端点燃,然后将温灸器固定在患者应灸的穴位上。一般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施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6)方义说明:取心和心包络的背部俞穴灸之,可以温通心和心包经络的气血,驱散寒邪;内关、通里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以理气通络而止心痛;膻中会一身之气,有调气宽胸的作用;神门是手少阴心经之原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能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镇痛。诸穴合用,共奏温阳宣痹,活血祛瘀之功效,寒凝之证,自可霍然消退。
2.心脉瘀阻
(1)症状表现: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短气,心悸不宁,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唇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血脉青紫,脉细涩或结代。
(2)灸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太阳、手厥阴、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
(4)随症加穴:①因气机逆乱而气滞血瘀者,加膻中;②因痰瘀互阻者,加足三里、丰隆。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活血止痛膏敷灸:取大黄、独活、丹皮、苍术、白芷、荆芥、川芎、当归、五加皮、乳香、没药、干姜、南星、桂枝、冰片、山奈、细辛、陈皮、半夏、胡椒、辣椒等,将诸药提取物,混入基质,搅匀涂布,制成4×6cm橡皮膏,备用。每次选用6个穴位,隔日敷贴1次,每次敷灸24小时,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心之俞、募穴心俞和巨阙相配可以通阳调气宣痹;膈俞可以理血化痰,宽胸理膈;内关、郄门调畅心经之气机,宽胸止痛;膻中调畅胸中气机,对于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气滞血瘀尤为适当;足三里、丰隆祛痰泄浊,更适宜于痰瘀互阻者。如此诸穴合用,则瘀血阻络之证,辄获良效。
3.痰浊阻络
(1)症状表现:心胸疼痛骤作,时缓时急,或灼痛,胸中憋闷,心悸气短,心烦不眠,恶心甚或呕吐,头重体倦,口气重浊,大便不爽,舌质淡,苔厚白腻,脉弦滑或沉弦。
(2)灸疗原则:通阳宣痹,豁痰泄浊,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和心之俞募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巨阙、膻中、丰隆、内关。
(4)随症加穴:①恶心呕吐者,加中脘、足三里;②咳嗽痰多者,加太渊。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温盒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③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克,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④灯火灸:每次选2~4穴,多用胸背部俞穴,其施灸程序为先上后下,先背后胸,一般3~5天灸1次,重症憋者亦可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天为1疗程。
(6)方义说明:心俞、巨阙,心之俞、募相配,可以调整心之功能;再佐以气之会穴膻中,能够宣痹通阳,行气活血,心痛自解;丰隆是胃经之络穴,善理脾胃,降痰浊,痰浊下降,则胸痹得解;内关为心包之络穴,通于阴维,专理气通络而止心痛;配中脘、足三里以和胃降逆;配太渊宣肺通脉,化痰止咳。上穴协用,则痰浊痹阻之证,自可痊愈。
4.气阳虚衰
(1)症状表现:心痛频发,心胸憋闷,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或虚里隐痛,稍动加剧,形寒畏冷,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心悸喘息,语声低微,甚则下肢浮肿,面色唇甲青紫,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或神昏谵语,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微欲绝。
(2)灸疗原则:温补心肾,益气利尿。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和心、肾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肾俞、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尿少浮肿明显者,加阴陵泉;②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加灸神阙;③不思纳谷者,加中脘。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③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共为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25g,加等量面粉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上以热水袋热敷,每日1次。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心俞、肾俞灸之以温补心肾之阳;关元、气海、神阙亦有温补元阳的功效;内关宽胸理气、调和心脉气血;足三里是全身强壮要穴,可以调理脾胃,增进纳运以扶植后天之本;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利尿渗湿,阳虚气化失利,水湿内停时用之尤佳,中脘健运中焦,促进食欲。数穴协用,各司其职,共奏其效,则心肾阳虚之证自可复常。
5.心脾两虚
(1)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心前区隐痛,头昏目眩,面色萎黄,精神困乏,四肢疲倦,健忘失眠,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2)灸疗原则:补心脾,益气血。以取心、脾、膈之背俞穴和手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脾俞、膈俞、内关、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纳谷不香者,加中脘;②脉结代者,加神门。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③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2寸长艾条,从下端点燃,然后将温灸器固定在患者应灸的穴位上。一般每次选2~4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6)方义说明:心俞、脾俞皆为心脾两经经气转输之所,膈俞是血之所会,灸之能益心脾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能健运脾胃,增强体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专调心脉气血,宽胸宁神。数穴配用,俾得心脾健气血充,则病可康复。
6.阳衰气脱
(1)症状表现:心前区剧烈疼痛,良久不能缓解,胸闷气憋欲脱,面色灰暗,惊恐不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鼻尖不温,甚则昏厥,口唇、舌质、指甲淡白或青紫,尿少浮肿,苔白滑,脉沉细欲绝或见结代,血压下降。
(2)灸疗原则: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以取任脉、手厥阴、足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阙、气海、关元、内关、郄门、足三里、百会。
(4)随症加穴:①昏迷休克者,加人中;②呼吸微弱者,加素髎;③心痛不能缓解者,加巨阙。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艾条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入脐窝(神阙穴)与脐平,上置艾条灸之(艾条与脐距离约1.5cm),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③川芎敷灸:取川芎3g,冰片1g,硝酸甘油1片,共研细末,制成黄豆大丸剂,备用。敷灸时取药丸各1粒。分别贴敷于膻中、内关穴处,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急取神阙、气海、关元、百会长时间艾灸,以温阳益气固脱;内关、郄门可以调畅心经气机,达止痛复脉之效;足三里扶正培本,强壮固脱;昏迷休克强刺激人中能醒脑升压;呼吸衰竭强刺激素髎,能兴奋呼吸中枢,尤可醒脑;巨阙为心之募穴,取而灸之,可以镇痛苏厥。
真心痛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 取穴 配穴 灸法 施灸量
寒凝心脉 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膻中。 疼痛不止,加郄门;恐惧神烦,加神门。 艾炷无瘢痕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针上加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
温灸器灸 一般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施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心脉瘀阻 心俞、巨阙、膈俞、内关、郄门。 因气机逆乱而气滞血瘀者加膻中;因痰瘀互阻者加足三里、丰隆。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活血止痛膏敷灸 每次选用6个穴位,隔日敷贴1次,每次敷灸24小时,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痰浊阻络 心俞、巨阙、膻中、丰隆、内关。 恶心呕吐,加中脘、足三里;咳嗽痰多,加太渊。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盒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甘遂敷灸 每日敷灸1~2次。
灯火灸 每次选2~4穴,一般3~5天灸1次,重症憋者亦可每日灸1~2次,3~5天为1疗程。
气阳虚衰 心俞、肾俞、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 尿少浮肿明显,加阴陵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加灸神阙;不思纳谷,加中脘。 艾炷无瘢痕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复方吴茱萸敷灸 每日1次。
针上加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心脾两虚 心俞、脾俞、膈俞、内关、足三里。 纳谷不香加中脘;脉结代加神门。 艾炷无瘢痕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4~7壮,每日灸1次。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灸器灸 一般每次选2~4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病情好转或痊愈为止。
阳衰气脱 神阙、气海、关元、内关、郄门、足三里、百会。 昏迷休克加人中;呼吸微弱加素髎;心痛不能缓解加巨阙。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艾条隔盐灸 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川芎敷灸 取药丸各1粒。分别贴敷于膻中、内关穴处,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针上加灸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补充说明】
1.灸法治疗冠心病有一定效果。但对病情严重及心肌梗塞之危急患者,应及时采取中西医药结合抢救措施。
2.动静结合,急发期要尽量卧床休息,以减少“劳则气耗”之弊。但病情稳定后,亦不可过逸,防止“逸则气滞”,适当活动可以疏通气血,保持二便通畅。
【文献摘要】
(一)古代灸疗文献
1.《灵枢经》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2.《针灸甲乙经》
卷九•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胸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噭呼,胃气上逆,心痛,太渊主之。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心膨痛,尺泽主之。
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恒如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心寒痛,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胸痹心痛,肩肉麻木,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3.《肘后备急方》
卷一•治卒心痛方第八:又方,取灶下热灰,筛去炭分,以布囊贮,令灼灼尔,便更番以熨痛上,冷,更熬热。
又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又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贮,更番熨痛处,冷复易之。
又方,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
又方,横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
又方,治心疝发作,有时激痛难忍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百壮,又与物度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也,凡灸六处。
4.《脉经》
卷六•心病: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5.《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脉虚实第五: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心懊侬微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乳下二寸。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百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
心痛,灸臂腕横纹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心痛暴绞急欲绝死,灸神府百壮,在正心鸠尾正心有忌。
支沟,主胸腋急痛。
丰隆及丘墟,主胸痛如刺。
临泣,主季胁支痛,胸痹不得息。
膻中及天井,主胸心痛。
心病,支沟及太溪,然谷主心痛如锥刺,甚者手足寒至节不息者死。
又云:然谷,主心如悬,少气不足以息。大都及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
临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侧。
行间,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
通谷及巨阙,及太仓与心俞、膻中、神府,主心痛。
期门及长强,及天突、侠白、中冲,主心痛短气。
通里,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
少冲,主心痛而寒。
郄门及曲泽、大陵,主心痛。
内关,主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下能动失智。
6.《千金翼方》
卷二十七:心里懊侬彻背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闷痛,当心下一寸名巨阙,主心闷痛上气引少腹冷,灸二七壮。
心痛暴恶气义心,灸巨阙百壮。
心痛胸胁满,灸期门,随年壮。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忌针两乳间。
7.《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治胸痹灸刺法:脑痹满痛,灸期门,随年壮。
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卷第一百九十二•治心腹痛灸刺法:卒心痛,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又横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心疝激痛难忍,灸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百壮;又以绳头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凡灸六处,卒心腹满痛,灸乳下一十七壮,又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斗,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
8.《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心痛论: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其为热包,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为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
太溪穴足少阴经土也,为腧。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此泻热厥心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亦可泻热厥痛。
9.《丹溪心法》
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脏气少,灸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各一壮,如小麦大,下火立瘥。
10.《备急灸法》
甄权治卒暴心痛,厥逆欲死者,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
11.《针灸资生经》
第四•心痛:张仲文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元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各一壮,炷如小麦,立愈。
胸痹心痛,天井、临泣主之。或灸膻中百壮。膻中、天井,主胸心痛,心腹诸病。
予旧患心痹,发则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烧令通红,取出投米醋中,漉出,以纸三、二重裹之,置疼处,稍止,冷即再易。
12.《丹溪心法附余》
卷二十二•小儿门:小儿心痛若绝,一时无药可疗,急用艾灸足大拇指中,男左女右。
13.《神应经》
心脾胃部: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14.《医学纲目》
九种心痛,取间使、灵道、公孙、太冲、足三里、阴陵泉。手心主之病,实则心痛,取内关。
15.《针灸集成》
卷二:冷气冲心痛,内关、太冲三壮;独阴五壮,脐下六寸两傍各一寸灸三七壮。又以腊绳量患人口两角为一寸,作三折成三角,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旁尽处点记灸二七壮,立瘥。
16.《万病回春》
卷下:灸心痛神法:两手肘后陷处酸痛是穴。先用香油半盅,重汤煮,温服。即用艾入水粉揉烂为炷,每处灸五壮,其痛立止。
17.《古今医统》
卷七•针灸直指:,心痛,宜刺宜灸,犯寒者多灸: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阴都、通谷。
18.《针灸大成》
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19.《类经图翼》
十一卷•诸证灸法要穴:心腹胸胁痛胀,脾心痛痛如针刺,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心腹胸胁痛胀,肾心痛,悲惧相控。太溪、然谷各七壮。
心腹胸胁痛胀,肺心痛,卧若伏龟,太渊五壮,尺泽五壮,上脘、膻中。
20.《神灸经纶》
卷三•心腹痛胀:鬼击心痛欲绝,支沟,又急灸大拇指足甲男左女右,三壮。
古代灸治真心痛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 灸法 来源
足少阴、大都、太白、然谷、太溪、行间、太冲、鱼际、太渊、京骨、昆仑 《灵枢经》
太渊、巨阙、尺泽、建里、大陵、间使、中脘、郄门、间使、天井、膻中、临泣
灸膻中百壮。 《针灸甲乙经》
心下宛宛中、手中央长指端、巨阙 手中央长指端三壮;横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巨阙百壮。 《葛洪肘后备急方》
巨阙、背第五椎 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脉经》
巨阙、膻中、心俞、龙颔、通谷、膈俞、太仓、臂腕横纹、两虎口白肉际、神府、支沟、丰隆、丘墟、临泣、天井、太溪、然谷、大都、太白、行间、期门、长强、天突、侠白、中冲、通里、少冲、郄门、曲泽、大陵、内关 巨阙二七壮,膻中百壮,心俞百壮,龙颔百壮,通谷五十壮,膈俞百壮,太仓百壮,臂腕横纹三七壮,两虎口白肉际七壮,神府百壮, 《备急千金要方》
心俞、巨阙、期门、膻中 心俞百壮,巨阙二七壮,期门随年壮,膻中百壮。 《千金翼方》
期门、丰隆、手中央长指端、巨阙及左右一寸、乳下 期门随年壮;手中央长指端三壮,;横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巨阙百壮;乳下一十七壮。 《圣济总录》
太溪、昆仑 灸三壮或五七壮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 各一壮 《丹溪心法》
掌后三寸两筋间 左右各十四壮。 《备急灸法》
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天井、临泣、膻中 足大指、次指内横文中各一壮,膻中百壮。 《针灸资生经》
足大拇指中 男左女右。 《丹溪心法附余》
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巨阙 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神应经》
间使、灵道、公孙、太冲、足三里、阴陵泉、内关。 《医学纲目》
内关、太冲、独阴、脐下六寸两傍各一寸 内关、太冲三壮,独阴五壮,脐下六寸两傍各一寸灸三七壮。 《针灸集成》
两手肘后陷处 灸五壮。 《万病回春》
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阴都、通谷 《古今医统》
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巨阙 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针灸大成》
内关、大都、太白、足三里、承山、公孙、太溪、然谷、太渊、尺泽、上脘、膻中 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太溪、然谷各七壮,太渊五壮,尺泽五壮。 《类经图翼》
支沟、大拇指足甲 大拇指足甲男左女右,三壮。 《神灸经纶》
(二)现代灸疗文献
1.艾条悬灸法治疗冠心痛138例临床观察张登部郑桂秋侯桂琴中医杂志1991,(3):163~164
治疗方法:灸法组采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药饮片厂产“药艾条”作灸料。选穴内关(双)、胞中、心俞(双)。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5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穴,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灸治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选穴同灸法组。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先针内关(双),皮肤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针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留针20分钟。继以同样手法针刺膻中、心俞(双)。每天针治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第2疗程。2组病例的治疗疗程一般为5~10个疗程,亦即治疗时间在1~2个月之间。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中西药物,仅心绞痛发作时给服硝酸甘油片。
治疗结果:2组均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判定疗效。治疗后心绞痛、胸闷、短气、心慌、头晕五项主症的总疗效,灸法组显效率为48.5%(282/581例)、对照组为51.1%(90/176例),总有效率灸法组为86.2%(501/581例)、对照组为92.6%(163/176例)。无论是改善五项主症的总疗效还是各项主症疗效,2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改善心电图疗效灸法组的显效率为29.7%(41/138例),对照组为33.3%(15/45例);其总有效率灸法组为63%(87/138例),对照组为62.2%(28/45例)。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艾灸至阳穴改善心肌缺血疗效观察曹忠义魏秀宇曹巧荣针灸临床杂志1998,14(5):36
治疗方法:治疗前作12导联心电图,然后用艾条于至阳穴施以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以患者感施灸部位有温热感、局部皮肤红晕为度,1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心电图,并作前后观察、登记。治疗期间避风寒,停用一切扩冠药物。疗效标准:ST—T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者为痊愈;ST—T较前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者为有效;ST—T无改变,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1个疗程后19例痊愈,占47.5%;21例有效,占52.5%;总有效率100%。
3.悬灸法治疗冠心病62例临床研究刘振义刘勇代云彩中医外治杂志1996,(3):6~7
治疗方法:灸法组采用药艾条作灸料。选穴:内关(双)、膻中、心俞(双)、至阳。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次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至阳,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选穴同灸法组。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先针内关(双),皮肤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针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留针20分钟。继以同样手法针刺膻中、心俞(双)、至阳,每天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2疗程治疗。2组病例的治疗一般为5~10个疗程,即治疗时间在1~2个月之间。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任何中西药物,心绞痛发作时临时含服硝酸甘油。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根据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座谈会修订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共分显效、改善、基本无效、加重4种。治疗后心绞痛、胸闷、短气、心慌、头晕五项主症的总疗效,灸法组显效率为48.25%,对照组为55.24%;总有效率灸法组为87.42%,对照组为92.26%。无论是改善的五项主症的总疗效还是各项主症疗效,2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心电图的影响,治疗后灸法组显效率为32.25%,对照组为27.5%。(其总有效率灸法组为67.74%,对照组为62.5%)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4.艾灸背俞穴治疗冠心痛30例临床观察李红霞刘世伟职业与健康2000,16(3):75
治疗方法:用特制固定器固定2只清(药)艾条,同时点燃,沿膀胱经一侧线肺俞至膈俞段(该段分布经穴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往复行温和灸(双侧),时间不少于30分钟。患者自觉有股温暖之气由背部向胸部(心脏)部位透散者良。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继行第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症状、体征无改善者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EKG:S—T段、T波恢复正常水平。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EKG:S—T段、T波部分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心电图无改变。无效:症状、体征、心电图均无改变。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7~10天症状明显改善3例,第2疗程中明显改善的15例,第3疗程结束前症状、体征、EKG改善或消失共计28例。30例病人中,临床治愈5例,占16.6%;显效13例,占43.3%;有效10例,占33.3%;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93.3%。
5.艾灸膻中、膈俞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王富春王庆江苏中医1987,(8):19
治疗方法:取穴膻中、膈俞。选江苏产纯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皮肤1寸处固定不动,使病人有温热舒适感,局部皮肤红润。一般每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14例中,显效8例(心绞痛症状消失,不再应用硝酸甘油;心电图正常或基本正常,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有效5例(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心电图ST段下降回升0.05毫伏,但未正常。T波倒置变浅50%以上,双倍级梯试验转可疑阳性);无效1例(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同前,心电图无改变)。
6.温针灸治疗颈性类冠心病23例顾芙蓉吴兰花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995
治疗方法:①针灸治疗:穴取夹脊穴、心俞、内关,选用0.3mm×40mm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颈夹脊直刺,针尖触及第2、第3颈椎横突即可;心俞先直进皮,然后向脊柱方向斜刺20mm;内关直刺进针13mm,行针得气后,于针柄施予温针艾炷,艾炷长2cm,燃尽3炷后取针。②推拿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先用滚法及一指禅推法放松颈背部肌肉约10分钟,然后指揉颈夹脊、肩井、心俞、神道、内关,最后根据颈椎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方向,触诊并结合X线正侧位片,颈椎选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胸椎采取单人对抗复位法,全部手法操作共25分钟。温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效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显效17例(73.91%)、有效3例(13.04%),其中7例经1次治疗显效,另有3例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治疗,总有效率86.95%。
7.艾灸膻中穴为主治疗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倪承浩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7~18
治疗方法:直接无瘢痕灸膻中穴,先后灸5壮,约30分钟,每个艾炷重1g,底部直径为20mm。操作时嘱患者仰卧,在膻中穴上直接放1个艾炷,用火点燃其尖端,然后让其自然燃烧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照此依次操作,共灸5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在艾灸的同时,口服或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胸痹心痛”的疗效评定。治愈为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检查恢复正常。好转为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及有关实验检查有改善。未愈为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共治疗患者33例,痊愈12例,占36.4%,好转18例,占54.5%,无效3例,占9.1%,总有效率为90.9%。
8.中药制剂贴敷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4例刘彦荣王婷婷张军中医杂志1995,36(10):603~604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麝香、川芎、三七、细辛等。药物制备:上药后3味提取浸膏,pH7.5~8插度200~3000,麝香另研备用。选择贴药穴位,75%酒精穴位局部皮肤擦拭,后用艾条灸所选穴位3~5分钟/穴,至皮肤稍红,将药膏按压固定在穴位上,保留24小时,每周贴药2次,每6次为1个疗程。穴位选择:第1组:膻中、膺窗、乳根、玉堂、紫宫、内关(双)。第2组:心俞(双)、膈俞(双)、至阳、内关(双)。根据病情2组穴位交替加减使用。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根据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显效25例,占有46.3%;改善21例,占38.9%;无效8例,占14.8%,总有效率85.2%。心电图疗效:54例中治疗前后心电图大致正常14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而无ST—T改变者1例(均不在统计之列),有意义心电图39例。有意义心电图,其中显效9例,占23.1%;改善11例,占28.8%;无改善11例,占28.2%;加重8例,占20.5%,总改善率为51.3%。甲皱微循环改善情况:其中15例治疗前后进行微循环测试,做为辅助观察指标。明显改善4例,占26.7%;改善8例,占53.3%;加重3例占20%,总改善率80%。其中血液流速改善86.7%;红细胞聚积改善率73.3%;血色改善率93.3%。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