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口苦,是指口中味觉发苦。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胁痛、胆囊炎等病。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纳呆,小便黄,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有力。
口苦概述
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味觉发苦。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胁痛、胆囊炎等病。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景岳全书-杂证漠》谓凡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
口流涎是指口角自流清涎。口流涎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小儿惊风,面瘫等病。
舌为心苗,舌藏于口,唾、涎出于舌下。因此,心神的疾患亦可反映于唾涎,如心脾两亏,神不归舍的疾患。常有涎多唾漏征兆。此外,肝藏魂,主疏泄,肝郁疏泄失职,唾涎会变少。而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涎,流涎还常是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征兆,流涎而伴有弄舌者,常为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预兆。
《灵枢-口问》:“黄帝日: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歧伯日: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此外,早孕胞脉盛,血壅冲逆,津液随冲气上升,故呕恶频作,涎溢满口,尤其晨起多涎为早孕先兆。

口苦是什么原因
口苦病因与症状
(1)邪在少阳: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纳呆,小便黄,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有力。
(2)肝胆郁热:口苦心烦,口干欲饮,善太息,易怒,头晕目眩,目赤,胸胁胀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边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1)风中于络:口角流涎,面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恶风寒,迎风流泪,舌苔白,脉浮弦。
(2)风痰上涌:口中流涎,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歪斜,伸舌偏,言语不清,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壅盛,舌苔厚腻,脉弦滑。
(3)脾虚不足:口角流涎不知,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
(4)脾胃热蒸:口中流涎,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食少纳呆,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口苦病因分析与诊断
邪在少阳口苦与肝胆郁热口苦:二者均出现口苦咽干,心烦目眩等症,但其病因病机不同。前者多由伤寒少阳病不解,邪传少阳。胆属少阳,胆热上蒸,则发为口苦,后者多有情志因素所引发,情志抑郁或五志过极化火,郁而化火,肝胆郁火,疏泄失职,胆汁上溢而口苦。邪在少阳的临床表现除口苦外,常伴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纳呆,小便黄,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有力等少阳证。而肝胆郁热者,则常兼见头晕目眩,目赤,善太息,易怒,舌边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等肝火之症。二证前者为外感邪人少阳,后者为内伤肝胆郁热,证因不同,不难鉴别。
(1)风中于络口流涎与风痰上涌口流涎:二证均因风邪所致,均见口眼歪斜。但风中于络之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外感风邪,风邪乘虚侵袭阳明之脉,经筋不利,口眼不能闭合,津液溢于外所致,属风中经络的轻症,为感受外风:后者多见于中风,多因为体内风盛,内风挟痰浊上扰。前者口角流涎症状较轻一般仅见口眼歪斜,并无肢体症状:而后者病情较重,症见口眼歪斜,伸舌偏,言语不清,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塑盛,舌苔厚腻等痰浊壅盛之象。
(2)脾胃热蒸口流涎与脾虚不足口流涎:二者病位均在脾,但病因病机各不相同。脾胃热蒸口流涎多因素有蕴热或过食肥甘,导致脾胃之火上蒸,迫津外溢,故见流涎。而脾虚不足口流涎是由于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导致脾气虚弱,不能布散津液,又气虚固摄无力,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溢而见口角流涎。前者常伴有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失眠,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实热之象。后者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等脾虚之象。常见于小儿。

艾灸疗法
取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廉泉、承浆、合谷、太冲、章门、期门、风池、涌泉、照海、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地仓、乳根、不容、天枢、气冲、足三里、内庭、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