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癌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症,简称胃痛
胃脘痛概述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症,简称胃痛,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脘气机郁滞,胃失于温煦及濡养而发为疼痛。
本症在《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中称“心胃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瘀痛、食痛、虫痛等。
胃脘痛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癌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胃脘痛病因与症状
(1)寒邪犯胃:胃脘疼痛较甚,得温痛减,痛时常兼恶寒,或呕吐白沫,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2)饮食积滞: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恶闻食气,恶心呕吐,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3)肝郁气滞:胃脘胀满,攻冲作痛,连及两胁,胸闷痞塞,善太息,食少纳呆,暖气吞酸,或见呕吐,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肝火燔灼:胃脘烧灼疼痛,病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嘈杂吞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5)瘀血留阻: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可兼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6)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饥饿时痛甚,得食稍减,遇冷加剧,畏寒肚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迟。
(7)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嘈杂如饥,或饥而不欲食,干呕呢逆,甚则噎膈反胃,口干唇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胃脘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寒邪犯胃胃痛与脾胃虚寒胃痛:二者皆属寒证,疼痛可得热而减轻,但有虚实之别。前者为寒从外侵,内犯脾胃,且有感受寒冷或恣食生冷的病史,胃痛暴作,病程较短。其疼痛特点为胃脘绞痛,痛势较剧,苔白脉紧呈寒实之象:后者多由素体气虚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胃失温养,其疼痛特点为胃痛隐隐,得按则减,舌脉呈虚寒之象。
(2)饮食停滞胃痛:属实证。多有暴饮暴食的病史,症见胃脘胀痛拒按,兼见恶食、暖气腐臭或酸腐、舌苔厚腻等伤食症状。
(3)肝郁气滞胃痛与瘀血留阻胃痛:二者皆属实证。前者主要是t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痛无定处,其特点为痛而兼胀,并伴有胸胁胀满,暖气等症。后者为肝郁气滞不愈,久必及血,或胃痛迁延损伤络脉,瘀血留阻,因而痛处固定不移。其特点为痛如针刺,并伴有呕血便黑,舌紫等症象。
(4)肝火火燔灼胃痛与胃阴不足胃痛:二者皆属热证。可见口干,便秘,舌红,脉数等症。但病因病机有所不同,前者或由肝郁气滞胃痛转化而来,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犯胃:或因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过用温热药物,蕴成内热:或感受六淫之邪,化热内传胃腑,热壅脉络,气血失调,发为胃痛。后者多由胃病迁延日久,损及阴血:或热病耗伤胃阴所致。二者的辨证要点为:前者因火性急迫,故胃痛发作较急,病势甚剧,常兼口渴引饮,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等实热症象。后者多因阴津亏损,胃失濡养,脉络拘急不舒所致。故胃痛隐隐,痛势较缓。常兼见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等阴虚症象。
艾灸疗法
取大陵、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太冲、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乳根、不容、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