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到了晚秋,意味着秋将尽,冬欲来。越临近冬季,养生就越不能放松警惕!温补脾胃记住三招:摩腹、艾灸、食补
一叶知霜降,一雨感深秋。最近多地冷空气来袭,气温急降,“秋寒”真的来了!
晚秋近冬,阳气减退,寒气愈胜,凉燥之邪极易伤身!有些事千万得注意了!
秋季养生分三段
时节至晚秋,做好晚秋打“底补”,一冬少病楚
秋季分为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养生也各有侧重点。
初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立秋之后,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但雨水也比较多。初秋养生要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特别要注意健脾祛湿,可用赤小豆、苡仁、白扁豆、山药等食材煲汤喝或煮粥吃,对祛湿气、养脾胃很有帮助。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有些凉意但不至于寒冷,正是“秋冻”的好时机。青壮年及身体健康的人群,注意顺应气候逐渐增加衣物,不要一次增加太多,让机体提高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晚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到了晚秋,意味着秋将尽,冬欲来。越临近冬季,养生就越不能放松警惕!晚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秋季养生的关键期,身体哪里养得不好,入冬马上见分晓。
到了晚秋,“秋冻”该停止了,如果不在意,很可能冻出一身病!特别是头部、脖子、肚子、腰背、小腿、脚这几个地方,要注意防风防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格外注意,预防气温骤降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老年人由于上了年纪,血管容易发生瘀堵,血液代谢缓慢,建议每天多泡泡脚,有条件的话还要多艾灸下肢的穴位,重点艾灸足三里、涌泉穴、阳陵泉、三阴交,能活血化瘀、温阳补肾,提高御寒、抗病的能力,为入冬打好基础!
晚秋打“底补”
时节至晚秋,做好晚秋打“底补”,一冬少病楚
老百姓常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不少人有在冬季进补的习惯,但有的人入冬后就马上猛补,不得要领,结果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原因在哪里?主要是没把握住晚秋打“底补”的良机,脾胃没养好,入冬突然大量进补就很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
晚秋打“底补”:
一是为了调理脾胃,调整脏腑功能,为冬季进补打基础、做准备,使人体逐渐适应补品,特别是老年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如果突然进补,很容易引起虚不受补;
二是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尽快适应由“凉”转“寒”的气候,预防秋冬季节各种疾病的发生。
温补脾胃记住三招:摩腹、艾灸、食补
1摩腹
这是公认的最绿色、最安全、最简单的养生法之一,每天摩腹十分钟,能健脾胃、助消化,还有助眠和改善胃肠问题的作用。摩腹前先搓热双手,沿着顺时针方向绕脐按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摩腹36周,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胃口好了、腹泻少了,身体更棒了!
时节至晚秋,做好晚秋打“底补”,一冬少病楚
2艾灸
日常保健建议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等穴,脾虚较重可加用脾俞、胃俞补益脾胃,老胃病患者可适当延长艾灸时间,以能产生灸感、缓解症状为目的。
时节至晚秋,做好晚秋打“底补”,一冬少病楚
3食补
名贵药材如人参等,不一定就适合你的体质,不必过分追求,推荐尽量从日常食材中滋养补身:如多吃核桃、板栗健脑补肾,多吃山药、芡实、小米补脾胃等。
晚秋打“底补”,脾胃养护好,整个人都会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到了冬天也不会担心会动不动就生病了,因为你身体已经有了一个“防护罩”,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