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行数次,经净恢复正常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来泄泻”。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加重者。
经行泄泻概述
泄泻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行数次,经净恢复正常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来泄泻”。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加重者。本病属西医学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经行泄泻病因与症状
(1)脾气虚弱: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伴有脘腹胀满,神疲乏力,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2)肾阳虚衰: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多发于黎明之时,伴有腰膝疫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经行泄泻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行泄泻的辨证,根据大便的性状及泄泻时间,并参考兼证而辨脾虚或是肾虚。若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者为脾虚:若五更泄泻,大便清稀如水,畏寒肢冷者为肾虚。脾气素虚,或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或肝木乘脾等均可致脾胃虚弱,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脾气益虚,脾失健运,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混杂而下,而为脾虚泄泻: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久病伤肾,导致肾阳虚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命门之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引起经行肾虚泄泻。

艾灸疗法
取命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中脘、太冲、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