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食窦穴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食窦(Shídòu)
【所属经络】
【出处】《针灸甲乙经》: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足太阴脾经
食窦穴
【食窦穴名解】
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取穴方法:
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穴位解析: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定位】
在胸外侧部,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食窦穴位描述
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l穴)。
食窦穴位准确位置图
食窦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食窦穴位的作用
①胸胁胀痛:②噫气、反胃、腹胀等胃失和降病证:③水肿。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肋间神经痛、腹水等。配支沟、阳陵泉主治胸胁腹痛。
【食窦穴取穴法】
第1步:仰卧位;
第2步:从乳头正中旁开向外侧量2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
第3步:然后再向下1个肋间隙,按压有酸痛感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
①胸胁胀痛;②噫气、反胃、腹胀等胃失和降病证;③水肿,肝炎;④尿潴留。
【艾灸参数】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60分钟;温度:38-50℃;
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艾炷灸时间:3-5壮。
【按摩食窦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腹胀水肿、噫气翻胃、胸胁胀痛、痰饮、咳嗽、少乳等
【按摩食窦穴的功效】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食窦穴位配伍】
食窦穴配膻中穴缓解治疗胸肋胀痛。
【针刺食窦穴的方法】
食窦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食窦穴的方法】
食窦穴艾条灸5-15分钟,食窦穴艾炷灸3-5壮。
【食窦穴的穴位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食窦穴的主治疾病】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应用】
食窦穴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食窦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痛。
食窦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胸胁胀痛。
艾灸方法:艾条灸5~15分钟,或艾炷灸3~5壮。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按摩食窦穴常用于改善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症。
【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
《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扁鹊心书》: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右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及房劳伤肾,再灸命门三百壮。反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死,此法试之极验。
《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