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此,艾灸在告诉发展的科技时代,依旧保持着他的魅力,发挥着科学所不能证明的作用,艾灸学习是辛苦的,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感悟,能学
在我认识的艾灸群里的一个朋友,从2012年一直走到今天,从刚开始完全不了解艾灸,到现在变成以为讲师一位大师,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励志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艾灸学习之路是怎样的。
12年年初开始接触到艾灸。当时用的是很流行的铜片艾灸盒,随身灸。一开始灸着很爽,特别是肚脐这里,灸出很多水。当时指导我灸的人说这就是湿气排出来了啊。一开始每天都灸,但灸了一两个星期后就开始上火了。
然后开始学习常见的艾灸理论。比如保健灸每周一次就好,带“风”字的穴位不能灸,要祛湿该灸丰隆穴等等。真的感到挺复杂的,但看着有点高端哈哈。
艾灸学习
艾灸心得
13年开始接触到了着附灸,也就是直灸。这个更高端了,得先涂刮痧油,然后由专业人士找好穴位,放上艾柱,点燃,艾柱快烧完了再用镊子夹走。灸一柱叫一壮,一口气灸几十到几百壮。
13年为了去掉体内的湿气,一发狠在足三里玩命灸,左边足三里灸出一个大大的水泡。指导老师说湿气太重了,现在想想其实就是烫伤。
15年老师开始办网络课程。15年的夏天老师每天的微信推送都在说他每周末都找两个学生帮他艾灸,“非常的舒服”,一灸灸几个小时。当时我在想艾灸也没那么舒服吧,有时还有点痛苦!
15年年底已经知道挺多艾灸的知识了。而且自己试了几十根艾条了,但都没什么很舒服或者像他们推送的文章说的那样经络感传那么神奇的效果。对艾灸还是将信将疑的。
当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艾条用的“药艾条”,一个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给自己灸,老是觉得自己脾湿需要灸什么什么穴位,做灸时其实很紧张,放松不了。
15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说帮我灸一下,问我想得灸哪里?当时肠比较寒,找了后腰的大肠腧。估计人也比较累,趴着被灸时想睡觉,但是清楚地感觉到了艾热在体内的传导!直接透过腰部到了小腹,真的非常非常舒服!
那一次被灸是我学习艾灸的转折点!从非常理性地分析什么病用什么穴位,到非常感性地相信自己身体的本能。
16年开始尝试遇到亲人朋友身体不舒服就尝试用艾灸调理。但是效果时好时坏,很多时候被灸的人反映“烫”。
16年夏天,因缘具足,得以比较全面地学习老师的艾灸理论部分。这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成三次都在群里分享了。
艾灸四步,艾灸调神,艾灸取穴。艾灸三大理论板块。
艾灸四步就是陈日新: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我觉得气至病所比较重要,改了一下陈日新的话:探感定位,气至病所,持续作用,敏消量足。
16年夏天至今,自己灸和帮人做灸,大大小小的艾条已用了超过400根。
我自己感觉,艾灸之所以取名“艾灸”,最重要的是施灸者不要有太多自己的后天意识。不要想着“我觉得ta该灸哪儿”或者“书上讲这个病该灸哪儿”,而是跟被灸者充分地交流,一切以被灸者的感觉为准。
只要被灸者感到烫,即使是自己做灸感到烫,那不如不灸。人感到烫时,对这个热量其实是非常抗拒的。这时候去坚持,很可能是有害的。
我跟有的朋友交流,说他们做艾灸也是“以潮红为度”,但也感到“还是有效果的”。言下之意是我不该轻易否定时下的一些艾灸理论。
举个例子吧,肚子冷疼,找个热水袋捂捂,也会感到舒服一些。这时候可以说是“有效果”。但捂热水袋能不能把肚子冷痛的病根给去掉呢?大多数时候是不能。这可以说是“没有治疗效果”。
以我自己为例子,以“潮红为度”指导做灸,想去掉体内的湿气,搞了几年,烫出大水泡,留下瘢痕,短期也感到有所缓解,长期看来根本没有治疗效果。
说出自己学灸走过的弯路,是希望大家做灸时感到烫的话,那就停下来吧。然后有机会找有艾灸经验的朋友帮你灸一下,切身体会一下。看再多的文章,听人讲再多,都不如自己切身体会一次。
暂时没因缘让有经验的朋友帮你灸,也可以朋友之间互相灸,充分地交流,也可以比较快地体会到灸热在身体发挥作用的感觉。
然后艾灸文章里谈到的“吸点”,看着很神奇,其实只要你放松着帮人灸,实践多几次,都能很清楚地感觉到的。
能感受到吸点了,那帮人灸的时候,心里就多多少少有谱了。
每次想到自己在学灸的路上走过的弯路,被各种各样看着“高大上”的理论带得晕头转向,就很想把艾灸推广到
目标远在天边,还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慢慢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此,艾灸在告诉发展的科技时代,依旧保持着他的魅力,发挥着科学所不能证明的作用,学习艾灸是辛苦的,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感悟,能学到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