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朱震亨字彦修.元四大家之-,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手镜》、《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在学术上不墨守--隅之见,不拘泥于《伤寒论》中有热证忌灸的记载
十一、朱震亨灸法理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世称“朱丹溪”。元代(公元1281~1358年),婺州义乌(别称乌伤,今浙江义乌市)人。
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一挥而就。年三十因母患“脾疼”病,始读《素问》而知医术。三十六岁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学理学;四十岁时,因许氏病久,勉其学医,遂弃儒从医,拜师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并读河间、戴人、东垣、海藏之书。学术上源于《素》、《难》,深受理学影响,兼采刘、张、李等诸家之长,发明“阳有余阴不足”、“相火”等论。
朱震亨字彦修.元四大家之-,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手镜》、《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在学术上不墨守--隅之见,不拘泥于《伤寒论》中有热证忌灸的记载。
他提出灸法有补火泻火之分:“若补火,艾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风主散。”他赞同灸法亦有攻泻的观点,继承《灵枢●背腧》灸分补泻的学说,故可用于实热证,他认为热证用灸的原理是:“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阐述了热证包括实热和虚热两方面,他还完善了热证可灸的机制。在临床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艾灸对于实热证以及虚热证都有很好的疗效。朱丹溪认为灸法治热证主要作用是:散火祛痰、养阴清热、泄热排下。对于实热证的治疗乃从治之法,通过以热引热从其(而达之;虚热证的治疗则通过负法助阳,从而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一)“散火祛痰”
《续名医类案》载丹溪治以鼻流鼻涕,脉弦小,右寸滑,左寸涩的“痰郁火热之症”,为灸上星、三里、合谷等加服清热祛痰之剂而愈。另-例鼻涕黄水脑痛证.灸囱会、通天各七壮,去臭肉-块而安。
(二)“养阴清热”
如《名医类案》载--壮年咳嗽咯血,发热肌瘦者,丹溪为灸肺俞五次而愈。可见,朱丹溪跳出《伤寒论》对于热证忌灸的模式,把艾灸用于治疗实热证并阐明了其机制,对艾灸的作用在补火助阳之余还兼有清热散火,通络化痰之功,对于实热证,艾灸使气机畅达,经络通畅,故邪离经络而去。则热自退,这一观点,为后人运用灸法开辟了新途径。(三)“引热下行”
如《丹溪心法》载:“有脚气冲心者。宜四物汤加炒黄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调斂上。以艾灸,泄引热下。”义如《脉因证治》载:“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涌泉五壮,立愈。
十-、张介宾灸法理论
张介宾,明末医家,著有《景岳全书》、《类经图翼》等著作。张氏注重温补,偏主用负法。主张补益真阴元阳,镇用寒凉和攻伐之剂,常用温补的方法。《类经图翼》中专门辑录了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景岳全书》中也提到了灸方。同时在某些疾病治疗上他认为灸胜于药,例如中风用灸法治疗,他引用罗天益之说“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艾火为良”。在痈疽治疗方面,《景岳全书》中有:“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胜于用药。”
张氏对灸法治疗作用做了阐述,他认为灸法有三大作用,一是行气活血.二是回阳补气作用,三是散风拔毒。
张氏强调艾负的温补作用,对热证用灸持反对的态度。他认为:其有脉数、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当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