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灸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对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都有促进和
第三节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
一、艾灸的应用
艾灸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在辩证施负方面,灸法不仅可以用于虚证和寒证,也适用于热证。第,负法不同于“热因热用”的#从治”、“正治”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热因热用”多指假热而非真热,灸法所治的热证,有假热,也有真热。再有,温热药是通过胃肠吸收而产生效应,只有单向调节作用:而负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起双向调节作用。第二,从现代物理疗法中的温热刺激疗法来看,很多属于急性炎症的热病都可以通过中波电疗短波电疗、微波电疗、泥疗.蜡疗等来获得治疗,这也说明应用温热刺激的负法是完全可以的。在《大观本草》、(本经别录》、(本草纲日)中均称灸能治百病。《千金要方》、《骨蒸病灸方》、《时后方》、(扁鹤心书》等也称灸能治然证且应用于临床各科。如治疗事肿,有人用艾条成曲池下一寸与尺骨小头后缘的两个穴位治疗扫外祖起,不论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红,肿、热、痛或化脓,一般每穴灸6~8分钟,以患者皮肤温热为度,每话康1~2次。疗程3-24天,经60例的治疗,3-18天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再如属于热证的“蛇缠”(带状疱疹),利用灸治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针有补有泻,而灸也有补有泻,“热证易灸法"值得商榷。
在适应证方面,近年来灸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内科疾病中,有报道称,用疤痕灸防治高血压,艾灸百会治疗眩晕症(美尼尔症),艾灸抗休克等均收到较好的疗效。有人用隔姜灸(并加针)治疗精血虫减少症63例,总有效事达96.85%。用传统的化脓灸疗法治疗喘息,疗效也较为满意。其它对头痛,胃脘痛,腹痛,胸疼,痹症,外感,阳痿等施以灸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外科,皮肤科疾病中,用灯火灸治肉瘤,湿疹等疾患,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百余例,疗效甚好。传染病中,灸疗对肺结核,痢疾等疾患有罗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妇科疾病中,近年来,对灸疗矫正胎位的报道比较多,其中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对妊娠期29-40周各类胎位异常的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得到矫正,总有效率达90.3%。其它如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乳疾等,施用灸法,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儿科疾病中,灸疗用于小儿发育不良,小儿疝气也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灸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对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都有促进和增强作用,为临床上采用艾灸防治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艾灸与针药的关系
艾灸与针刺、汤药等疗法样,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又各具所长,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应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艾灸与针刺、汤药是互相补充的。如《灵枢.官能》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就是对于针制、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病证,采用灸法往往奏效。古人深诸此道,《医学入门》中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外台秘要》十四卷中则记录的更为详细:“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键,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要。
其次,艾灸与针刺、汤药各具所长,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辨证施用。在唐代,孙思邈就已经提出艾灸、针刺、场药要因病而施的主张。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自愈。何则?杨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疾,兹有偶差,非医差也。”他要求医生临证“更候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中说:“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生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其故政我也,既有不同,而共治之,亦不容律。放药与针灸,不可缺者也。”又说:“于是有疾在陵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然而疾在肠胃,端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非药佴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腰理,非熨中家5分期活西要联合应用长期以来,临床比经验表明。对于某些疾物,针灸药联合应用牧果更好
速灸之,并服竹面场。灸论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成窃唯行药四都是偏见,指出“甘而不多,负而不针,合用的重要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风海胸气”论风毒状》中对脚气病也有论述:同时他认为当时的医家,“或有偏功针刺,或有偏解灸方,管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凡脚气初得,脚弱,使南证论治。调和阴阳来达到扶正祛别的目一起推动着针多与中药学术理论及临来技术不断地向古往今来,各家各派,向前发展。有的重此轻彼,有的因病施术,百家争鸣,一起推动着针灸与中药学术理论及临床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
艾灸与针刺区别和优势
针灸从大体上看,其形态不同,构造不同,性质也不同,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就具备了它们的个性和相对性。针性属金,其气寒能生水行阴逆:艾灸属木,燃热能生火行阳气,这是针负治病所能具备的阴阳五行之道。
艾灸在治疗过程中,失去了它完整的特性,改变了原来的性质。施灸的热量产生的负灶(局部发红或发泡)所发挥的热与机体内反应而产生的激活因素一即阳气运化能力是生理机制的热源激活发挥点,称作激化点。对机体形气有所来而无所减,对于正气不足者有改善和增强作用。
针刺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它完整的特性,没有任何变化。针刺产生的刺激和针刺形成的针刺痕(针孔),由经络传导和机体内因反应,发生着一种激活和抑制因素,对于机体的形气既有所去又有所来。针刺起着抑制、消散等作用,对于疾病过盛者有所减。对于正气不足者,在某种情况下,能起到激发阳气的调节作用。
从针灸不同意义上看,艾灸只有所来,其功在于补,针刺多有所去,其功偏于泻。艾灸以补虚祛寒为宜。针刺以泻实去热偏擅,或者说艾灸易补而擅治阴逆更补阳虚,针刺易泻而擅治阳实有热。
根据针灸禀日月的自然天性和针灸自身构造的属性,可知艾灸与针刺的本质不同,在治病发挥的作用上也就有着性质上的区别。艾灸在某种情况下(即发泡灸)作用于机体,不仅是数理上的变化,性质也会变化,而针刺的操作方法不同,作用于机体,只能起着数量上或形态上的差别:所以艾灸与针刺所发挥的作用相比较,有数量与性质上的区别。
由于机体中的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依的关系,所以针灸治病重在调阳理阴。艾灸是补阳和阴为上,针刺是泻阳益阴为。上。欲补阳虚不及于灸,欲泻火热必来于针,阴虚有热者不可用灸,阳虚较甚者不宜用针,这是艾灸与针刺不同的治疗原则。
从“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说看,针灸治病在于调气,调其阳气为先。阳气不仅维持机体五脏六腑等器官的活动能力,也是机体活动及精神活动的动力。当针灸刺激神经,首先反应出的是阳气的变动,在阳气作用下使血液、津液等物质相继发生变化。形气和病气不足是阳气大虚或阴阳俱虚,此时针刺不宜。从“针之不为,艾之所.阴阳皆虑,火自当之”-说看,这是说阴阳俱虚的患者,针刺会使阳气难复,更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轻地施以艾灸,先建其阳气,阳运力复则阴血得以生。由此看出阴阳的人,不可针刺,但宜于艾灸,这是艾负较之针刺的优势。
其次,艾灸更适宜大众操作。人体的穴位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部位之,是不能随意用针刺来进行刺激的。针则是侵人性的医学,如果由非专业医师操作或者自己操作很容易发生危险,艾灸则不然,它是非使人性的刺激,是通过燃烧艾条惠传穴位来理疗身体的,对医学知识要求比较少,在家保健调理和去养生馆海理都可以,是种大众型的养生方法。不过人们在自己做艾灸时最好先找专业的艾灸老师对自己的身体做个检查。
与针刺相比,艾灸更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从保健养生的角度来调理人体。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