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输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定的胜滕,故腧穴一-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病理变化常可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
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五、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传输、输往的含义,是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是经气所居之处。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传输或输注于体表的肌肉胰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日:“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因此,古代文献中对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孔穴”等不同称谓,俗称“穴位”。“腧”。从肉旁,作为脸穴的专用字而取代“输"字。
输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定的胜滕,故腧穴一-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病理变化常可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起各种反应。反之,在脸大施行的针灸刺激,“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也可通过经络通道内达胜暗、直趋病所,发挥其补泻或调整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1.腧穴的发展阶段
输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总结、积累、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以痛为腧”阶段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身体的某-部位或脏器发生病痛时,常会本能地用手按摩以减轻疼痛,而后发现寒冷所致的疼痛可通过局部热熨、灼烤来解除,痈疡所致的疼痛兼寒热可用锐利的石片(砭石之前身)刺割以排脓、出血而收治愈之功。但是,这些最初期的“砭刺"、“叩击"、“按摩",“针刺”和“火灸”等治疗行为都只是在病痛部位施行,并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以痛为腧”的时期。这个时期“针灸”施术的位点只以“痛"为依据,所以被称为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2)定位、定名阶段随者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体表施行“砭灸”治疗的部位及其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扩大和加深。许多位置较为固定而且主治作用也较明确的“位点”被肯定下来,形成有定位的“砭灸处"。随着“砭灸处”的增多,也就逐渐有了命名的分化。这便是输穴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名、定位阶段。
(3)归经阶段随着人们对脸穴主治功效认识的不断深入。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脸穴不单是体表的一一个孤立的位点,而且与内部脏腾和官窍组织均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对腧穴主治作用的归类及其与经络脏腑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总结和归纳,陆续将其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4)系统归类阶段通过对许多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的发现、总结和归纳,产生了特定穴的分类及其应用经验与理论,膾穴的发展进入了系统归类的阶段。
《内经》奠定了腧穴归经的理论基础,全书论及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个经穴。至晋代的《针灸甲乙经》,论及的经穴已达到349穴(单穴49个,双穴300个),而且对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及其排列顺序等都进行了整理归纳,为输穴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所载经穴已达354六(单穴51个,双穴303个)。元代《+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各经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针灸大成》中所载经穴为359个,并列辨证取大之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内容。清代《医宗金鉴》和《针灸逢源)中所定经穴名为361个。
至于各发展时期还有许多未归经的经验有效穴,或因其取法奇特,或位置特殊无从归经,或因“十四经穴”已成定局而后发现之新穴未便归经等,即形成了奇穴。还有最初阶段的“以痛为脸”的治疗方法,因其实用价值而被保留,并由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最早记述为“阿是之法”。用压痛敏感点定出的穴位,既无周定位置,也难命名,乃统称为“阿是穴”,也有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许多“新穴”和“微针刺治疗系统”的发现与形成,大大增加了针灸治疗的位点,丰富了腧穴学的理论和内容,推动了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
2.腧穴的分类及其特点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D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361个。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随着人们对输穴主治性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在分经的基础上又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特定类别,出现了各种特定六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与应用方法。
②奇穴是指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膾穴(也包括近代发现并被认可的新穴〉.又称“経外奇穴"。其特点是:有問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田経。它仞対某些病症有特殊疔效,主治范囲比絞単一。也有一一些奇穴在友展述程中被切ロカ経穴,例如膏育侖.原是施行灸法的奇穴,因其が效昼著.在《各急千金要方》里得到詳鋼的記戟,至宋代《炯人膾穴針灸囲経》等お已格其臼入足太阻経而成カ経穴。
阿是穴又称“不定穴"(《玉尨欷》)、“天皮穴”(《医学網目》)、“圧痛点"等。込美臉穴既无園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畳、数目和主洽,而是以圧痛敏感点或其他反座点作カ針灸施木部位。込神"以痛カ臉"的針灸治疔方法叫"阿是之法",由外思遨所著《各急千金要方》最早杞戦“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姓,不向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迹,即云阿是,灸刺皆發,故日阿是穴也",后流侍于世,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統称阿是穴。
(ニ)臉穴的命名
古人対臉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舎又。《素向·明阻座象大於》普悦:"ケ穴所友,各有処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堵孔穴,名不徒没,皆有深意"。膾穴的命名主要是根据膾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結合自然界各秤事物和現象.以及医学理洽等,取美比象面制定。所以,了解臉穴名称的含叉及其命名依据,対于熱悉和牢記其定位与主治作用有着重要的意文。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臉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旁的腕骨穴,乳下的乳根穴,面部嶽骨下的歡僊穴,第7頚椎棘突下的大椎穴,耻骨向的曲骨穴等,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膾穴恰在送些部位,就分別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所以,只要知道送一-炎膾穴的名称即可碗定其所在的部位。
2.根据治疔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臉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対某神疾病的特殊治疔作用而命名。例如晴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狆之功;奉正洽ロ嘱;迎香通鼻跨;听官、听会治耳鳴、耳聳;凩府、凡市怯夙而有功。対込一炎膾穴,只要看到它的名称就町以知道它的主要治疔作用。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夭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僕、谷、物、洋、池、泉、毒、褄等)等名称,結合臉穴所在部位的形杰特征或气血流注情况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昆合、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阻溪、水洶、尺澤、犬池、板泉、小海、四洟等。
4.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采用动植物形象。结合膾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比喻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鸠尾、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六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而攒竹、丝竹空、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理解这些输穴名称的含义,对准确取大有很大帮助。
5.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地仓、梁门、神庭、气户、屋翳、天窗、中府、劳官等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乡、里、市、街、道、神、会、合、交、迎、关、枢等命名的输穴也属于这一-类。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絡、气血等有关理论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大均以脏腑名称命名:神堂、神门、魄户、魂门,意含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阴交、阴都、至阳、会阳,阳池、会阴,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膾穴的特殊联系而命名。(三)腧穴的治疗作用
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而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相应的腧穴都会发生病理反应。腧穴是人体脏胶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容易侵犯的地方。运用针刺、艾灸等刺激腧大,可以激发经气,补虚泻实,“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膾穴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脸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及其邻近部位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修等穴位均可治疗眼病:鼻旁的迎香可治鼻病:口角旁的地仓可治疗口查、流涎:中脆、梁门等六位均在胃脱部,可治疗胃脫痛:膝眼、梁丘、阳陵泉等六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治作用是一切输穴主治作用所共有的特点,即“输穴所在,主治所在”。所有的腧六均可在针灸治疗中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调和局部络脉之气,疏通经气运行,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
2.远治作用
脸穴的远治作用主要是指十四经输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远治作用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输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上肢的合谷大,不仅能治疗上肢病整,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五官病症:下肢的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乳痈等病症,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2)异经腧穴远治作用有些经大除能治本经远隔部位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其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例如列缺不仅能治咳喘、胸闷等肺经(本经)病症外,还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异经)的病症,如头痛、项强等;足三里除了是治疗胃病(本经)的良穴外,还具有很好的健脾功效(异经》。还有的腧穴能治疗多经病症,例如经络之间的许多交会次。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膾穴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陶道等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脸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穴能安神.少商穴治疗咽喉肿痛,太渊穴治疗无脉症,气海、关元穴能健体强身,天枢穴治疗泄利、便秘等,这都是某些脸穴所特有的治疗作用,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牢记腧穴的特殊作用,对于随症取大,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有以下两个特点。
(1)相对特异性某些腧穴的某些特殊作用均有比较稳定的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神门安神等,这是临床对症取穴的作用基础。
(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某些脸穴时,对其相应所治疗的某器官或某功能活动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整的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则可通便;心动过缓时针内关可使心率恢复正常,心动过速时针内关又能减慢心率等。针刺腧穴对其相应脏器或某种机能活动的调整作用,总是使之从病理状态回归到正常范围,很少会“矫枉过正”,而且这种调整作用主要是针对病理状态,对于正常状态下的脏器或机能影响不大,属于良性调整,所以叫做“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总结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本经输穴能治本经和所属脏膀的病,例如胃经腧穴,能治疗胃痛、腹河等肠胃病:肺经腧穴能治疗咳嗽(喘等肺脏病症。表里两经的腧穴能互相治疗两经的病症;例如肝经的行间、太冲等穴,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胆病:而胆经上的足临泣、丘墟等穴,也可以肝胆病共治。
总之,各经腧六主治作用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例如手三阴经腧穴的主治作用各有其特异范围:手少阴心经穴主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线部痹痛手太阴肺经穴主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緣痹痛。但是它们均能治疗胸部病,这又是它们的共同性。
现将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分经列于表2-2-11。
(四)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六除其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性外,还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因此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特定穴的分布特点、功能意义和治疗作用,可分为以下类别。1.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时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做自然界之水流,并分别用井、荣、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脉气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井”,意为谷井,井穴分布于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如山谷之泉,是水流的源头:“荥”.意为小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输”有输注之意,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灌注之处,如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分布于前臂或胫部,为经气所行经的畅行部位,经气盛行,如水入江河畅通无阻,“合”有汇合之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如百川汇人湖海。《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所出为井,所滴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对五输穴名称含义以及经气流注特点的高度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2.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共十二原穴,故又称“十二呀”。它们均分布于四发院、踝关节附近。“原”含本源、原气之意,是入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到其相应的原穴,有助于诊断:而各经原穴对本经所属脏膀的疾病也都有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手足六阳经的原穴单独存在,均排列在输穴之后,手足六阴经则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大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的“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六叫络穴,共十五穴,放称“十五络穴”。其中十二经的络穴位于四肢的肘、滕关节以下,而任脉的络穴一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的络穴一长强,位于尾断部,脾之大络一-大包穴,位于陶胁部。“络"即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二经的作用,兼治表里二经病候;长强、鸠尾、大包除了治疗本经病候外,还可以治疗其络脉联络部位的病痛(如背、腹、胸胁各部位的病痛等)。
3.俞穴、募穴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输大。“俞”,有转输、输注之意。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共十二穴,分别冠以脏睹之名。它们均分布于背腹部脊椎两旁足太阳膀既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案于陶腹部的脸大,又称“腹募六”,与背俞穴相对应。“募",有聚集、汇合之意。五脏六磨各有一个募穴,共十二六,其位置也与相关胜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穴、募穴均分布在人体躯干部,并与相关脏鹏一前一后相对应,有着密初的关系。俞与募,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多用于对相关脏腑病症的治疗。
4.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膀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特定火,也称“六磨下合穴”。其中.胃、胆、勝胱的下合穴是其本经合次,而大肠的下合穴一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一下巨虑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一委阳在腾胱经。这六个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均分布在下肢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5.郄穴
“那"就是孔院的意思,都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路、阳號、阴维、阳维四脉各有一-个部穴,共1六个郡穴,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滕关节以下。郄穴对各经急性病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6.八会穴
“会”,即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入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它们均分布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八会穴分别与上述的八种脏腑器官或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主治其相关病症。
7.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交会的八个特定穴,又称“交经八穴"。它们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的臃,踝关节附近,既能治疗其本经病症,又能治其所通的奇经的病症。李梃所著的《医学入门》中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大又统于八大。”强调了人脉交会穴主治范围的广泛及其重要作用。;
8.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部位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千,也见于四肢部。-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交会穴不仅能治疗其所属经脉(本经)的病症,也能治疗其相交会经脉(它经)的病症,所以为临床所常选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牌经。肝经和肾经的病症。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