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很多人在做艾灸的过程中或者做完艾灸后出现局部麻、胀,酸、痛、痒、冒凉气等不同的反应。这都是负感,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灸感。出现灸感也不必慌张,这正是说明艾灸在
第三章常见病灸疗法与配穴
第三节艾灸反应和应急处理
一、灸感与感传
灸感是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有时也可向某--方向传布或扩散。《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间,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燕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很多人在做艾灸的过程中或者做完艾灸后出现局部麻、胀,酸、痛、痒、冒凉气等不同的反应。这都是负感,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灸感。出现灸感也不必慌张,这正是说明艾灸在你身体里起作用了。
(一)灸感
灸感有七种类型:第一种是透热,施灸时,灸热从施灸点处的皮肤表面直接向身体内部穿透,有时候会直达人体内的脏器,第二种是散热,施灸时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图扩散:第三种是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第四种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负部位感觉很热;第五种是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第六种是悬灸时施负部位或远离旌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第七种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灸感的引发因素有以下三点。
①人体内正哪相搏时会出现酸、麻、胀、辅、痒等反应。当阳气进入体内遇到阴邪时,会在局部产生正邪相搏的情况,反应到我们人体就会有酸,麻、胀、痛、痒的感觉。如果体内有毒素或是炎症就会有痛的感觉,痒是由于湿气较重,热邪较重,湿热外排的反应。比如妇科炎症可能会小腹痛,胃炎的人可能会胃痛,肠道有湿寒灸神阙(肚脐)时会感觉肚子咕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就会消失,身体也会好转。
②当人体外排邪气时会出现风、寒、凉、湿,痒、热等反应。通过艾灸,阳气可以把把阴邪排出体外,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置凉气,湿(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样,手心或者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③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热、透热、传热三种体现。艾火循经时感觉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觉温热之气以着经络蔓延全身。说明艾灸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灸感来判断病症的痊愈程度,:一般来说,负感的强羽代表着人体经络的阻塞程度。产生灸感而且灸感强烈,则说明人体的经络通畅,效果比较明显,见效也比较快,如果没有产生负感,也并非没有效果,而是由于经络中的邪气痛积严重,需要多.一些时间来除瘀散阻,这就需要坚持施灸,以求达到效果。
(二)感传(得气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亦称循经感传,经络感传、经络感传现象、经絡敏感现象,经络传导等。在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会议上统--定名为循经感传现象。是指--种循着经络路线扩散传导的主观感觉现象。这种现象可用针、灸、按压、电针等方法刺激穴位而引起,也可由气功导引或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病理的变化而自发产生。其感觉可为酸、麻、胀、重、冷、热、流水样、电麻感,跳动样等。
感传又称为得气,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气至”,其他古医靠还有称为“催气”、“通:关交经”、“通关接气”、“气至病所”等。在-般情况下,施行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的施灸,则会出现温热感循着经脉向远隔部位传导,其疗效远较未得气者为佳。感传路线的宽窄同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且易于扩散,有时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系全身。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蜘动、鼻腔畅通等。也有人认为温灸时出现的皮肤潮红、红晕、温热筹现象和感觉亦是温灸得气。.
灸感传导大致可分四个时相。
①第--时相为感传先兆期。指灸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之际,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均受被及,然后再显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先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第二时相。
②第二时相为定相传导期。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
③第三时相为作用发挥期。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将逐步减弱或消失。
④第四时相为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般至此时,感传逐渐消失。但多可出现以下这些现象:感传在原处往还,或轮番出现;全身周流,上下连贯等。即所谓循经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以是另一-患病部位。
二、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艾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
晕灸的机制,和休克的机制不可以混为一一谈。晕灸与晕针--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败。
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血管床扩张,使得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一)出现晕灸的原因
出现晕灸,--般有如下几种原因。
①体质原因。体质原因是出现晕灸的最主要诱因之-。如果体质虔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和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会出现晕灸现象。
②刺激原因。施灸时,对于穴位的刺激过强,可能导致晕灸。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很难度量这个刺激过强,所以灸时要注意。
③体位原因。通常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容易发生晕灸。
④环境原因。施灸时的环境和气候因素是产生晕灸的一大因素,比如闷热季节气压偏低,诊室中空气浑浊。声音嘈杂等都可能导致晕灸。
(二)晕灸的表现
晕灸-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先兆阶段:主要表现为头部、上腹部或全身出现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无先兆期。
②发作阶段: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滴,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③恢复阶段:经过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艾灸过程中,少数人在灸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三)晕灸的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对于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马上停灸后平路,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按卧于地板上,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药及针剩水沟,桶泉等。此类患者也可以用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做徽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分钟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四)晕灸的预防
预防晕灸要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
0心理预防: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可以利用语言诱导,在施灸前,耐
心讲解艾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对于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凝视某物体,待完全进入自我冥想状态后开始施灸,而对急躁、好动、往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者用聊天的方法,利用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②生理预防:灸前宜适当进食,不可过饥过饱:身体过度劳累、虚弱者,应休息或者调理至体力基本恢复再施灸。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三、灸疗中意外烫伤的处理
如果在艾灸时出现烫伤(非灸疮),可立即用干净的冷水冲洗受伤部位10分钟左右,对于略为严重的烧伤,要先在创而覆盖上干净的厚纱布,毛巾等再冲洗,不能直接用冷水冲洗。然后,再以干净的冷水浸泡烫伤部位15~20分钟。如果烫伤的是头部,躯体等不便冲,袍的部位,可用干净的厚纱布、毛巾等沾冷术敷伤处:必须注意,绝不能用冰块、冰棍等冰敷伤处,以免发生冷冻伤害:另外,伤处已经起泡并破了的烫伤,不可怜水冲,袍,以防感染。如果烫伤或烧伤不是非常严重,仅仅有发红,-点点小水宛,在用冷水冲洗完之后可以涂-点碘面,也可以外用中成药有京万红等进行治疗。费伤严重的,须到专科医院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