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小儿虫症,主要是指小儿体内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腹痛、腹泻、形体消瘦,消化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疾病的病证。本节所包含的主要为小儿蛲虫和小儿蛔虫两种寄生虫病。
小儿虫症概述
小儿虫症,主要是指小儿体内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腹痛、腹泻、形体消瘦,消化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疾病的病证。本节所包含的主要为小儿蛲虫和小儿蛔虫两种寄生虫病。
蛲虫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因虫体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又称“线虫”。
寄生虫病
小儿蛔虫症是由蛔虫寄生于小儿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时常影响小儿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因其不同的习性而引起各种症状,尤其是由于蛔虫有时骚动或打结成团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等,常给思儿带来莫大的痛苦及危害。临床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卯为特征。病久可以导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小儿蛔虫病主要是因为小儿吞入含有感染性的蛔虫卵所致.
小儿虫症病因与症状
(1)小儿蛲虫症:临床上以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或伴精神烦躁,睡眠不安,饮食异常,并可检查到蛲虫为特征。轻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肛周瘙痒,以夜间为甚:重者肛门及会阴部奇痒,糜烂,并有睡眠不安,精神烦躁,日久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遗尿,面黄肌瘦等症状,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蛲虫易引起交叉反复感染,以3~7岁的儿童发病率为最高。
(2)小儿蛔虫症:精神烦躁.睡眠不安,虫积日久,则可见面色萎黄,精神委靡,大便不调.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轻者可无症状,平时反复发作脐周围疼痛、食欲不振或异食癖,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也可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由于蛔虫产生的毒素而使小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头痛、易怒、夜睡不稳等。如蛔虫寄生不多,也可以无任何症状。重者脐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或吐清涎,或吐蛔虫,食欲减退,或厌食,或嗜食泥上等异物。
小儿虫症病因分析与诊断
(1)蛲虫夜间爬出至肛门周围排卯,刺激皮肤黏膜而产生瘙痒,尿频,甚至遗尿,瘙痒时小儿用手抓,破损皮肤而致湿疹、糜烂,蛲虫在肛门部骚动而使小儿夜寐不安,精神烦躁:蛲虫吸取营养精微,损伤脾胃,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日久则面黄肌瘦。
(2)蛔虫居于肠腑,内扰肠胃,不通则痛,脐周为小肠盘居之处,故疼痛以脐周为主。虫动,则气机阻滞则痛,虫静,则气机通畅,痛止。蛔虫寄居肠腑,扰动肠气,胃气上逆,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虫久居肠腑,吸收水谷精微,耗伤气血津液,故纳呆,厌食,异食,大便不调,面黄肌瘦,精神委靡。若日久耗伤气血,脏腑失去濡养,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形成蛔疳。
若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幼虫窜至身体其他部如肝、脑、肾等处,亦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肝脓肿、脑膜炎、癫痫、浮肿及尿的改变。同时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盛痒、鼻黏膜刺激症状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骚动时可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多时易打结成团在肠道引起肠梗阻:这些情况如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可引起肠穿孔、肠坏死和蛔虫性腹膜炎。
具体艾灸疗法
取内关、百虫窝、胆囊、关元、阴交、神阙、中脘、神门、曲池、阳陵泉、涌泉、脾俞、三阴交、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