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致病因素又叫病因,即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受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后,机体就要
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节、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又叫病因,即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受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后,机体就要发生病变。
总的来说,中医的病因分为三大类,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条:-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仞,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内因,--般指七情,饮食所伤;外因,--般指六淫、疫疠;不内外因,一般指外伤,虫兽咬伤等。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说:“六淫大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蹊圻、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一)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它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当气候变化异常、人体不能适应时,就产生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时,六淫之邪乘机而侵入人体。
1.风
风为百病之长,也就是说很多疾病是首先从风开始的,比如说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容易侵犯人体上部。而且风善行而多变,病情变化多端,游走不定。风性主动,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
2.寒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的阳气,寒性凝滞,容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外,寒性收引,容易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毛窍收缩。
3.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出现高热、烦躁等症。暑多挟湿,除了高热外,尚有四肢困倦、胸闷、腹胀、便溏等症。
4.湿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如水肿、带下等症。《素问●太阴阳明病》中说:“阳受风邪,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燥
燥一般属于阳邪,它又分为外燥与内燥。外燥是由于感受外来燥邪而发病,内燥是由于津液耗伤太过,脏腑失于滋润所导致。由于津液不足,临床上多表现为口渴、咽干、干咳、痰中带血、皮肤干燥、脱屑、舌上无津、舌尖边红、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涩等干燥的病变。
6.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容易耗伤津液,扰乱心神,动血生风,火为热之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盛则热。”火有内火与外火之分: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情志过极,出现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失眠、面红性情急躁易怒,甚至发生狂症,外火则多见发热、头痛、口干、咽痛等症状。
(二)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表情的变化。由于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它干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使脏腑的气血功能紊乱,所以又称为内伤七情。
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为人体的正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并不会导致疾病,但是如果情志长期或者突然受到刺激,就可能发生疾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1.怒
怒则气上。怒可以导致肝阳偏亢,出现头昏、眩晕,甚至晕厥等病理表现。2.喜
喜则气缓。如果喜悦过度,会使心气涣散,出现神情反常、郁狂等病症。3.思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4.悲
悲则气消。悲哀过度,可使肺气消沉、心气损伤。5.恐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容易造成精神不振,肾气亏耗,心血不足。6.忧
忧则气郁。忧之过度,可使肺气不舒,出现胸闷、气急等症。7.惊
惊则气乱。突然受到惊吓,容易导致心气紊乱、心悸、失眠、惊慌失措等病症。
(三)疫疠
疫疠在中医文献中又称为“瘟疫”、“乖戾之气”等。它与六淫不同,少受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发病,正如《温疫论》中所说:“夫疫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疫疠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急性传染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相似、传染性强。如《素问》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临床上大多出现伤津、扰神、动血、生风的症状。
(四)劳逸与饮食
凡是劳逸失当、过劳过逸,都能伤及气血,导致形体消瘦、精神困倦、语音低怯、气血运行不畅。
凡是饮食失宜,比如饥饱无度、饮食不节、五味偏嗜,都能损伤脾胃。临床上常见脘腹胀痛不适,出现嗳腐吞酸、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嘈杂、腹泻脓血便、大便秘结等症。
(五)痰饮与瘀血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中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大多由于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出现头昏眩晕、心悸胸闷、腹胀呕吐、神昏谵狂、脉滑苔腻等症。痰证又可兼见风痰、热痰、寒痰、湿痰、梅核气、瘰疠等不同症型。饮又分为悬饮、溢饮、支饮。
瘀血是指由于气虚气滞、血虚、饮食生活不当、血热、外伤等原因致使体内血液停滞、气血运行受阻。临床上主要症状为固定不移的刺痛或锥痛,痛处拒按,舌质紫或有紫斑、瘀点,脉浮。有时可伴有呕血、便血、月经不调或经闭等症。
(六)外伤
外伤一般指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烧伤烫伤或虫兽咬伤等,由于其外伤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因此在临床上症状也不一样,轻者多为皮肉损伤,局部出现疼痛肿胀,重者为损伤筋骨、内脏,可出现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或昏厥等危证。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