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以下详解足厥阴肝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厥阴肝经穴,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归属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以下详解足厥阴肝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1、穴位图:足厥阴肝经(共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2、经脉循行:
循行路线是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简行也可这样说,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3、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该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疼痛等证。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4.常用腧穴:
大敦LR1井穴
位置:在足拇趾末节背外侧,趾甲角后0.1寸。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趾背动、静脉及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
行间LR2荥穴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趾缝趾蹼的后方。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正当腓深神经分为趾背神经处。

太冲LR3输穴原穴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坠毁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第1跖骨背动脉。分布着腓深神经的分支。
图3大敦、行间、太冲穴图4期门穴
章门LR13脾募穴脏会穴
位置: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第10肋间动脉末支。稍下方为第10肋间神经。
期门LR14肝募穴
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4寸。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第6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6肋间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