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人体侧胸腹部、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循行21个穴位,首穴为隐白,末穴为大包。其中有11个穴位在下肢内侧面和足部,其余10个穴位则分布在侧胸腹部。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循经图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把胃中的水谷精微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
胃痛嗳气食则呕,
腹胀溏疸舌根强,
下肢内肿身无力,
亦治脾经厥冷病。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人体侧胸腹部、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循行21个穴位,首穴为隐白,末穴为大包。其中有11个穴位在下肢内侧面和足部,其余10个穴位则分布在侧胸腹部。
1、穴位图(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2、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歌诀
足太阴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萁门沖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3、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胃肠道疾病:腹满,胃痛,吐泻,痢疾,便秘,痔疾。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月经不调,带下病,不孕,滞产,遗精,早泄,小便不利,遗尿。
呼吸道病症:咳嗽,气逆。
皮肤病症:风疹,湿疹,丹毒。
经脉循行处不适:足踝痛,下肢麻木,胸胁胀痛。
4.常用腧穴:
隐白SP1井穴
位置: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处。
太白SP3输穴原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三阴交SP6
位置:在小腿前内侧面的下部,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阴陵泉SP9合穴
位置:在胫骨内侧踝直下方陷窝中,平齐胫骨粗隆下缘,缘匠肌之附着部,与阳陵泉穴相对。
血管和神经分布:前方有大隐静脉搏,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
血海SP10
位置:在大腿内侧之前下部,股内侧肌的隆起上,距膝盖上缘2寸。简便取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膑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0角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同。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股动、静脉肌支。分布着股着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