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初起时,趾间怕冷、苍白、麻木、步履不便,继而疼痛剧烈,日久患趾变黑坏死,甚至趾节脱落。本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多见,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
足趾发黑概述
足趾发黑,是指足趾皮肤或深部肌肉发黑的症状。轻则深红色,重则紫黑色,破后形成溃疡。干者无渗水,湿者渗出污血水,疼痛剧烈,奇臭难闻。其特点为:初起时,趾间怕冷、苍白、麻木、步履不便,继而疼痛剧烈,日久患趾变黑坏死,甚至趾节脱落。本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多见,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浸袭,凝滞脉络所致。
《灵枢》中称本症为“脱痈”,后世称“脱疽”。

足趾发黑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足趾发黑病因与症状
(1)损伤瘀血:起病突然,有明显的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下肢颜色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脉象均正常。
(2)寒湿下注:初起,轻者足趾黯红,肿胀,发凉,疼痛,间歇性玻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跌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3)湿毒下注:足趾及下肢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臭秽,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分界线,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4)肝肾阴虚: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明显,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足趾发黑病因分析与诊断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系因阴寒湿毒久伏于凉,甚者手足冰冷,脓水清稀,气味秽臭,舌润,脉沉)。湿毒下注者:系由寒湿久蕴,湿毒内聚,血脉瘀阻不通,故溃烂湿胀,汁水清稀臭秽,患处与正常肌肤界线不清,舌苔腻。肝肾阴虚者,则见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舌红,脉细。而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等外伤所致,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点刺泄其瘀血,疼痛和肿胀可立消大半。
此外.本症还应与如下病症相鉴别:(I)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两侧对称,由于寒冷和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发白,继而变为发绀,诱因消失后可恢复正常,脉搏正常,可伴有皮肤硬化,很少发生坏疽。
(2)臁疮:为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溃疡,初起患处先痒后痛,红肿成片,继而流汁腐烂,若迁延不愈,则皮肤紫黑发硬,不易收口,严童者可腐烂至骨。
(3)糖尿病性坏疽:多为湿性坏疽,范围较大,蔓延迅速,并有血、尿搪升高,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足趾发黑艾灸疗法
取二白、内踝尖、阴交、神阙、太冲、曲泉、阳陵泉、悬钟、照海、心俞、肝俞、申脉、束骨、三阴交、足三里、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