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颈后生痈是指生于颈后发际部位,形成蜂窝状脓头满布的疮疡。
颈后生痈
【概述】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颈后生痈是指生于颈后发际部位,形成蜂窝状脓头满布的疮疡。

本症的特点是初起时,局部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红热肿胀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病变范围常超过9cm。多见于成年人及中老年患者。本症多由于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痈。当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病患者常易伴发本症。
本症一般称为“脑疽”,发于颈后正中称“对口”,偏左或偏右称“偏口”。历代医籍中,有多种症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记载:”偏脑疽生于颈后入发际内旁开一寸半,属膀胱经",“脑后发在玉枕骨之下”。《洞天奥旨》记载:“对口发者,发于风府,哑门之穴也,正对于前唇口,故以对口名之”。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蜂窝组织炎等。
【症状】
(l)湿热交蒸:初起局部红肿高突,质硬,灼热疼痛,上有粟粒样脓头,溃后疮面状如蜂窝,脓黄稠,腐肉易脱,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食不香,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
(2)阴虚火毒:局部疮色紫黯,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易化脓,溃后腐肉难脱,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有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小便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全身症状。
(3)气虚血亏:疮形平塌散漫,化脓迟,疮面灰暗不泽,且腐肉难脱,脓液清稀,色带灰绿,疼痛不显,疮口易成空壳。全身发热不高,或见潮热,面色苍白,舌质淡,苔少,脉细数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颈后生痈一般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其中以实证多见。实证多见于中年人,初起(第一周)在病变局部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继则肿块逐渐向四周扩大,脓头亦相继增多,色红灼热,疼痛更剧,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苔多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第二周开始,局部化脓,疮头渐渐腐烂,状如蜂窝,面积大小不一。约到第三周,腐肉渐脱,脓液畅泄,病情向愈;若病进热势高张,则可见壮热恶寒,口干苦,渴欲饮冷,便秘尿赤,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数等。约第四周,新肉开始生长,疮面逐渐收口愈合。虚证则多见于老年人,以往有消渴病史,若阴液不足,火毒炽盛者,病变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面紫滞,不易化脓,腐肉难脱,溢出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并且剧烈疼痛。伴有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等,若为气血两亏,毒滞难化者,则局部疮形平塌散慢,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色带灰绿,疼痛不显,疮口易成空壳,并见低热,口渴,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等。
(2)阴虚火毒生痈与气虚血亏生痈,两者均表现为虚证,难溃难敛,易成内陷,但前者病机为阴虚火炽不得外泄,后者则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因而在治疗上方法迥异。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第1天 |
风门 |
54 |
40 |
双穴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束骨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颈后生痈具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实证疗效更加明显。患者在患病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疮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以免并发湿疹。消渴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最新阅读
湿热体质、艾灸穴位:脾俞:是脾的背俞穴,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除了可用于健脾祛湿外,还善于调理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呕吐、纳呆、水肿等。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9:42
弯腰或是坐着让双腿下垂,用双手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30:35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井穴,而井穴就是源头的意思,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固本扶正、强身健体! ...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6:50
中医治病,不单纯是因病取穴,主要是辩证取穴,你的身体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这个需要自己来琢磨和体会。...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