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东晋时期陈延之,是宋齐之间的医家,它所著《小品方》是关于灸法的失传医书,对灸法取穴原则和施灸操作方法以及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在临症之时,主张取穴少而灸壮
第四章艾材制作工艺与艾灸理论
第二节历代医家灸法理论与特色灸法
艾灸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多人去学习研究,在钻研艾灸的历史上,产生过成百上千的名家,这些名家之中,有的拓展了艾灸的作用,有的提出了艾灸养生治疗的理论,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很多针灸名家都已经声名不传,仅仅就是医典籍上所流传的名家就足以让人难以尽举,这里从简略加记述。
关于灸法,在甲骨文中就有上古时期用灸法治病的记载,最早的文献记录则出现在《左传》。那是公元前518年,医缓在给晋景公治病时,说了一-段话:“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指代灸法。而“灸”字最早出现在《庄子》里面孔子所说之话:“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大约产生于战国到秦汉之间,它第--次对灸法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于灸法的起源、处方、禁忌一-加以记述,并且还指出“针所不及,灸之所宜”,为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拥有丰富的灸疗内容,并有二十七条关于火灸的记载,还提出了一一个著名的理论指导:“阳症宜针,阴症宜灸。”对于指导治疗疾病起到很大的作用。
随着灸法的发展,出现了灸法的专著。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翕所著《曹氏灸方》和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详细记载了周身349个穴位以及主治和壮数(壮即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数,凡施灸时点燃-一个艾炷叫做-壮)。这两部影响后世的著作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扩展了灸学的地域范围。
东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非常重视灸法对于急症重病的救治,对重病的施灸方法记载较详细,还首创了隔物灸(不直接灸)。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广泛重视。同时,葛洪的妻子鲍姑也擅长灸法,以治疗赘瘤与赘疣而闻名。
东晋时期陈延之,是宋齐之间的医家,它所著《小品方》是关于灸法的失传医书,对灸法取穴原则和施灸操作方法以及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在临症之时,主张取穴少而灸壮多。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注重灸量,施灸壮数多至几百壮,书中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黃蜡灸等。还有用竹简及苇简塞入耳中,在简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同是唐代的王焘注重灸疗的应用,指出:“适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宋代窦材可以说是一-位灸法大家,著有《扁鹊心书》,为防止和减少烧灼痛,还载有睡圣散,使病人在昏睡中施灸,这是将麻醉方法应用于灸疗的最早记载。同是宋代的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对于灸疗论述甚详,为后世针灸医籍所引用。同时期,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和庄绰的《灸膏育俞穴法》对后世也颇有影响。
元代罗天益著《卫生保健》--书,主张针灸与药物并重,强调温补脾胃用灸,防治中风用灸,为后世医者提供的参考。
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症的灸疗处方。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介绍了19种病症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吴亦鼎的《神灸经纶》是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灸疗专著。
当然,灸法名家远不只是这些,随着灸法的再次兴起,相信还会产生更多的灸法大家,从而让这门经济高效的养生保健手段更加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一、《黄帝内经》灸法理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包罗全面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近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学的核心部分。《黄帝内经》对针灸的理论和应用有全面的论述,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艾灸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后世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灸法的原则
根据经络气血虚实不同,辨证施灸。《黄帝内经》中说:“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即指经络的分布走行各有处所,经行于里而络布于表,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依据辨证应该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气血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用灸法。《素问.血气形志》日:“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沿之以熨引。即是指出血气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人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二)灸法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中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
《素问》日:“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就可以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温阳固脱,补中益气
《灵枢●官能》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即是凡遇大寒在里,或中气下陷以致阴阳俱虚的患者均用灸法。
3.祛风和营
《素问》中说:“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剌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素问.骨空论》说:“大风汗出,灸噫嘻。”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营P不和,此时用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4.行气活血祛瘀
《灵枢.刺节真邪》云:“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即是指血脉因寒气而凝结,运行涩滞不畅,必须先用温熨调和其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与背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行熨灸,以行气活血祛瘀,待温热之气到处通达,再取穴进行针刺。
5.灸治痈疽
《灵枢●痈疸》云:“发于肩及,名日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火芮之,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即是痈疽初期时可用灸法,使痈毒得以消散。
6.调气气通经以治癫狂
《灵枢》中说:“治癫疾者,...穷骨二+壮,穷骨者,骶骨也,...脉痛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3寸,诸分肉本输。”即指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癫狂可用灸法治疗。(三)灸法的补泻
《黄帝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灵枢》中指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该篇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后 世灸法补泻多以其为准。这种方法对后世灸法补泻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些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明代杨继洲描述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显然,杨氏在艾灸补泻的操作时受针刺开阖补泻的影响,对虚寒病症施行艾灸补法。艾灸结束时手按孔穴,使真气聚而不散,而外邪不得侵入,从而发挥温补作用;对实热病症,开泄腠理,引邪气随火气而散,不按孔穴,以泄邪气。(四)灸法的禁忌
灸虽能治病,但如果运用不当,也有流弊。《素问》就指出:“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灵枢终始》又说:“少气者, 脉口入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即久病不愈,阴阳俱虚的患者不宜用灸法,以免补其阳气,使属阴的五脏之气更趋衰竭,泻其病邪,使属阳的六腑之气更趋虚脱,故此类患者当慎用灸法。
(五)艾灸疗法的壮数
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以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除了灸最充足而适度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灵枢.经水》日:“刺之深浅, 灸之壮数,可得闻...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很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艾灸的壮数可以是治疗犬伤的三壮,也可以是治疗癫狂的二十壮,也可以随病程确定壮数。《 黄帝内经》中的关于灸法的论述虽不及针刺治疗详尽,但也说明,如施灸的量要以年为数,施灸要以少长大小肥瘦来区别对待。
推荐阅读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灸法理论,给屠呦呦灵感,促使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作出了重大医药学贡献。为记载古代针灸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内容丰富。 ...
灸法秘传清朝书籍,传自四川的高僧,最该一读。但是是文言写的,一般人看上去费劲。能够选读贾丙顺的灸法秘传白话注释。 ...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31:24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阅读全文>>
2021-09-16 12:02:10
艾灸的起源,艾灸的形成与发展,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艾灸的功效与机制,艾灸的指导理论、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具体功效和艾灸的好处...
阅读全文>>
2021-08-29 18:30:03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阅读全文>>
2019-12-24 23:01:49